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为何明朝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迪丽瓦拉
2024-11-21 14:17:15
0

原标题: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为何明朝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萨尔浒明军也有四十万。是在内战不断情况下抽调出来的。而且是劳师远征,后勤都是问题。面对两万女真部队,四十万都打不赢,那就不是数量问题了。八十万一样会输。

这不是越早越不可信的问题,同一时期大约只有三十万人口的满族却可以动员六万人,动员比例达到五分之一,而且全部都是精壮,所以说军事体制才是军队动员能力的根本,明朝落破才是造成集中军队规模不能过大的原因,明朝前中期要是不带十万以上军队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去打仗。

就是义务兵役制与募军制的区别,前者没有成本,甚至士兵要自备武器军服粮食,后者全部由国家出钱,还要给薪水。所以战国时代随便发兵几十万,秦军连服装都要自备,没有薪水,国家只负责武器粮食。明朝初年是卫所制,等于是半义务兵役制,能随时动用几十万军队,明朝后期改为募兵制后,一切都要看钱,十万大军都很难凑齐。

春秋战国是全民皆兵。而明朝萨尔浒是常备军。在中国大一统朝代,就是强大如唐朝,鼎盛时期也最多有五十多万的常备军。还有,在农业社会,明朝时期的农业单位产出,也不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单位产出有质的提高。

大部分的人数统计都来自于《史记》。时间上相当于司马迁在今天去写明朝到清朝的历史,《史记》本身就是故事集,水分极大,很多数字张口就来。 你看司马迁写他同时期汉武朝,用兵就很精确了,能调十万兵的几乎就是盛世王朝集全国之力。

一个是有夸大的成分,另一个是当时的补给线没那么长,没有补给压力就可以多集结一些部队。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开始打灭国战后,补给线长了不少,战争准备时间也长了很多。当时的文明水平基本决定了政权的辐射范围。动员能力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要么处于封建领主制,要么就是像秦商鞅变法后的古典军国制,这两种体制的人员、物资动员能力都是极强的,所以可以出动数量占人口比例极高的军队。而明朝后期,由于物质财富与土地主要掌握在士大夫官僚集团手中,中央政府财政几近枯竭,自然相应的动员能力也就惨不忍睹了!

战国秦汉时期,男子成年要服役两年,接受军事训练,一年在家乡,一年在边塞,而且还要终身等待再次征召,相当于预备役。这时期都是总体战,动员力度大,而且男丁都是有经验的士兵。中国古代文人对数字根本没啥概念,而且汉语中数字还可以虚指,这样一来史书中出现的数字,除了税款和丁口外,其他都是虚虚实实,难以捉摸。

古代的军队数量水分很大,关于长平之战,央视有一部纪录片叫喋血长平的纪录片,里面根据史料和后来的考古发掘的文物,说的很清楚,秦军的确杀了30多万人,但是其中真正的赵军战斗部队只有6到8万人,其余的20多万人是赵国动员搞后勤运输的农夫和上党郡的当地百姓,秦军当时是用人头记录军功,所以把他们全杀了。

战国时征发兵员的成本只需要粮和地。不需要像后代那样要金属币。像秦赵,秦是两省之地养几百万人,赵是一省之地养几百万人,丰收一年够省着用两三年了。每次丰收国家都有钱(粮)打仗。不说到明朝,到汉武帝时,因为有诸侯国和地方豪强的,军队军资光靠粮地已经不够了,要用金铜丝来釆买,这规模立马缩水。看看举国之力才养得多少骑兵步兵。到明清更是这样,不是没人,不是没这组织力,而是人已经翻到上亿了,粮基本一丰只管得一年,大军穿府过县,小地方的粮仓都不足供应。

而且征兵要安家费,月响,开拔钱,胜利打赏的酬功钱,死了的抚恤。这些都是要现钱的。朝庭什么都多,就是现钱不多,自唐宋,印多少铜钱都还是缺现金,明朝还出现钱荒。中国古代生产力越发展越缺钱,元明玩纸币也玩崩了。如果中国古代能玩通纸币或金属币都不缺又能平衡通涨的,会是另一番景像。至少也不至于对外战争时只想到钱。

春秋战国并没有动辄数十万,春秋战国的战争多了去的,你所谓的数十万的战争,基本那都是决定国运的那种战争,秦赵长平之战,那是国家间的全面战争,赵国是战国末期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一战决定国之生死,就比如之后的三国时期,战争多如牛毛,但真正的大决战,不过官渡,赤壁等寥寥几场,如近代,国共内战,仗打的不少,但真正确定生死的,一共就三场而已,渡江战役在我看来都算不上生死存亡之大决战了,你看看那种决战,国共双方一共投入了多少人?

史记载赵军45万并不代表真正的战卒是45万。军队发展有一个过程,战国时代是征发制,适龄就得奉召出征,但不一定是战斗人员,粮秣后勤转运占的比例更大。越往后发展军队越发专业化,明清时期已有军队后勤转运外包的记载,军队只负责安全。还有一个就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明清交通工具的先进发展和使用也是节省人力的关键因素。战事人数记载失实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最主要的是粮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面积狭小,军队出征往往是短距离,就地取粮,或者本国运输都很容易。而到战国时期,秦赵大战。两国总共80人马,打空了两个国家。秦灭楚一战,得了天下一大半的秦国,勉强支撑了灭楚一事。

汉朝,开始也是人数为主,后来汉武帝时期重点培养骑兵,一个骑兵可以养十个普通士兵。再加上战争武器的发展,精兵作战成为主流。一般都是一个名将带几千人,或者几万人就可以灭国。就地取粮这方便。对匈奴作战数十年,打空了汉朝几代积累。唐朝时期,总兵力大概在50万上下。历年战争死的都是青壮年,留下大量的老弱病残。

我觉得出入不会太大,长平之战秦国出动60万人并不是60万人的军队,而是秦国举国上下全部60万成年男性,而赵国在十之八九的成年男性被坑杀后只能招募一些未成年男性和老年男性临时组建军队也正是它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所以这种灭国之战和明朝抗倭援朝那种只出动一部分精英部队的局部战争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有道理,但不可全信。战国后期确实是几十万规模的大战役,这样的战役基本是关乎国家存亡的战役。当时基本是全民皆兵,民夫押运完辎重就地组成军阵,才使得人数剧增。职业军人当时叫材官和骑卒。明朝时只计算军队人数,民夫和运输队伍以及部分督查队伍都不计算在内,人数自然就下来了。

其实可以参考日本战国和中世纪欧洲,分封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兵农不分家,百姓春秋务农,夏冬征战,在这种体制下,一个国家兵力多寡基本等于适龄参军人数。按当时的人口,兵力达到几十万也很正常,大部分就是凑数的。 当然这种士兵训练程度低,战术执行力差,后来吴起发展出职业士兵,巅峰时也就五万人,就能横扫诸侯,追着几十万人打,这种农兵制度在中国慢慢就被边缘化了。

生产力低才有可能出动大规模军队。 黄巾军起义,动辄几十万人,对阵的官军只有几万。 吃国家饭,有军饷,有补贴,有军事器械,有辎重,有后勤。巨大的财政支出无法想象,但军费可能只占国家的几成开支:万历的内幂都能支撑几万人打一场朝鲜战争。 战国,军队连武器都得自备,甚至是祖传的。军费占国家支出百分之九十,无力改变民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所谓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然而,在蜀国后期的名将中,还真排不上廖化。在名将凋零的后三国时期,蜀国有...
原创 剑... 导读:在《剑来》中,有不少人物能找到相对应的历史原型: 1. 齐静春:有观点认为他的原型是苏东坡。...
原创 中... 报纸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在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如今大众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之...
原创 朱... 作为中华五千年封建历史中的第二位平民皇帝,朱元璋凭着一众英勇奋战不畏死的武将,加之善谋天下,智慧无双...
原创 左... 1881年10月,晚清名臣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当时,两江总督管辖的范围包括江苏省、安...
原创 唐... 说道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凄美爱情,有些人会戏谑嘲讽,有些人会对他们之间的爱情感到惋惜哀叹,更多的人会...
原创 中... 中国一直有绿林好汉,逼上梁上的故事流传,可见农民起义在民间是有相当打的民众基础的。但是纵观中国古代历...
原创 王... 抗战的胜利是全国人民的胜利,是统一民族战线的胜利,抗战的胜利离不开每一位在那段艰苦岁月中不断负重前行...
原创 日... 日本平民皇后 日本皇室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皇室,再加上日本和中国特殊的历史渊源,所以日本皇室成员颇为受...
原创 蒋... 1949年9月的一天晚上,公安部侦查员刘拴虎独自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巡逻,开国大典马上就要举行,这个时候...
原创 他... 文/真真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出现过一个十分争议的人物,他被后世的日本人称为“军神”。但实际上,他并...
原创 唐... 公元626年,唐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皇四子李元吉策马踏进玄武门,准备去找父亲李渊告秦王李世民的状。但凭...
原创 三... 1930年1月,“雩田圩会议”召开过后,红六军在万安成立,黄公略任军长。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红六...
原创 晚... 晚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令人悲怆的屈辱史,被列强侵犯,各种权益被列强瓜分,各地赔款,种种不平等条...
原创 朝...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开赴朝鲜之前,约4万名来自第四野战军的朝鲜族战士在1950年6月25...
原创 赵... 赵匡胤的登基过程是充满了戏剧色彩的,世人都说赵匡胤是在众人的拥护下黄袍加身坐上皇帝之位的可是他的皇位...
原创 赵...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自古以来“父子”与“兄弟”谁更...
原创 朱...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从古至今,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朱元璋曾大杀功臣,但他也是一个知...
原创 唐... #头号周刊# 大唐建国,这是众望所归的现象,也是李渊有惊无险最好的回馈。大唐的故事的开启,其实是李渊...
原创 唐... 唐朝宰相:张九龄、李林甫差异人生,一个固执一个圆滑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的是宰相这个职位,宰相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