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家日本世界五百强企业计划在云南一个小县城投资数亿元。这笔重大的投资引起了县领导的极大关注。然而,当他们听到日本企业提出的三个条件时,县领导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次合作。令人意外的是,百姓们反而为此欢呼。至今,腾冲的百姓仍然坚持一个原则:不为日本人提供住宿或任何食物。
这个县城就是腾冲,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日军侵华的一个重要地点。腾冲的土地下,埋葬着近万名抗日远征军的英勇烈士,同时也埋葬着六千名日军的尸骨。这些日军的尸体以跪姿埋葬在远征军陵园旁的“倭冢”中,而倭冢上,立着四个日军将领的跪像。日本曾要求撤除这些象征性的遗迹,而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意图呢?中国提出的三个条件,为什么让日本数十年无法接受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1944年12月23日,为了阻止日军进入滇缅公路,保护唯一通往外界的交通线,我国组成了十万远征军,赴中缅边界与日军激战。经过四个月的浴血奋战,成功将日军挡在云南之外。然而,1942年4月,驻缅的英军不敌日军,悄然撤退到印度,未向中国远征军通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日军趁机包围了远征军,造成严重损失。
1944年5月10日,日军占领了腾冲,并在当地修筑了坚固的碉堡和防线。紧接着,5月11日,我国远征军展开了腾冲反击战。日军的防御极为严密,我军每向前推进一米,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当地百姓也在背后默默支持,为抗战出力:收集物资、救助伤员、甚至对日军据点发动小规模袭击。经过127天的激战,腾冲成功被收复,成为抗战以来第一个被夺回的县城。
这场胜利的代价十分惨重,近万名远征军烈士永远埋葬在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巷战中,尸体和废墟布满大街小巷,许多烈士的遗体无法拼凑完整,至今很多烈士身份无法辨认。为了纪念他们,李根源提议在腾冲修建烈士陵园。经过批准,陵园在短短半年内竣工,并由书法家于右任亲自题字。
然而,倭冢的建立却成了历史的一个痛点。腾冲人民不仅为烈士修建了陵园,还把六千名日军的尸体以跪姿埋葬在陵园旁边,以示对英烈的侮辱与忏悔。四座跪像则代表了当时的日军指挥官,他们被强制跪向英烈的陵园,永远忏悔罪行。跪像前,站立的是藏重康美,最为残暴的日军将领。
得知这一安排后,日本国内愤怒不已,提出了三个请求:撤去倭冢、归还日军遗体、撤去四个日军跪像。日本政府甚至派遣代表团前来谈判,声称我国的做法不妥,但始终未承认日本在腾冲的侵略行为。
面对日本的要求,中国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要求日本立即拆除靖国神社,停止为战犯供奉。靖国神社是日本侵略主义思想的象征,每年都有政要参拜,视战犯为英雄。第二,要求日本按照历史事实修订教科书,承认侵华战争的罪行,而不是歪曲事实。第三,要求日本向腾冲的烈士及其他受害者道歉,承认侵略战争中的暴行。这三个条件,日本始终无法接受。
最终,第一次谈判以失败告终。改革开放后,日本企业再次提出投资要求。腾冲县领导依旧拒绝了日本的投资提议,并明确表示,不管投资金额有多大,他们也不可能满足日本提出的条件。腾冲人民的愤怒与记忆,未因时间流逝而减弱。腾冲的倭冢依旧屹立,见证着历史的伤痛,也提醒着我们,永远不忘那段曾经的历史。
腾冲的倭冢和跪像,成为了日军罪行的见证,承载着无数英烈的血与泪。虽然抗日战争已过去七十多年,但腾冲人民的愤怒依然未曾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