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已经持续了六个月,而美国的部分州长公开披露了一个让特朗普颇为尴尬的事实。这些州长通过数据和实际情况指出,关税战不仅没有达成预期效果,反而对美国本国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美国州长透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这场关税战究竟让谁付出了代价呢?
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给中国施加更大贸易压力,同时也试图借此机会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塑造经济强国的形象。然而,实际情况远未如他所愿。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出现,就连许多平时少有公开与总统意见相左的州长们,也开始指出关税战的负面影响。
10月1日,美国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在加拿大的讲话中,公开批评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她指出,美国对加拿大征收的关税不仅不明智,还对美国自身没有任何好处。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经济高度一体化,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链上,关税的增加将直接伤害密歇根州的制造业和就业。她甚至明确表示,当美国对加拿大说“不”时,实际上是在将市场拱手让给中国。
惠特默的这番话揭示了特朗普关税政策中的一个关键漏洞。美国原本想通过对盟友施加压力,形成与中国对抗的合力,但事实却是,关税措施把盟友推得更远。加拿大是美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曾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然而,现在加拿大正积极寻找与印度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惠特默表示,“十个加拿大人中有六个不再信任美国”,这反映出两国之间的互信正在急速流失。这不仅仅是政治口号的问题,而是关税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后果。
更令人尴尬的是,关税战的负面影响正在迅速蔓延至美国国内。密歇根州作为美国的制造业中心,长期依赖跨境供应链。当出现贸易壁垒时,当地的产业便遭到重创。惠特默透露,仅密歇根州就已经损失了7500个制造业岗位,农业也受到严重打击。对于像密歇根这样的州来说,关税带来的压力比其他州更大、更迅速。特朗普宣称要保护美国工人,但实际上,最受伤的反而是那些依赖全球化的美国工人。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国内外的立场也变得前后矛盾。他一方面宣称“中国遭受的打击比美国更大”,但另一方面却希望中国增加对美订单,以缓解贸易战的压力。这种强硬与妥协并存的态度,使得特朗普的立场显得摇摆不定,外界对其政策的信任也因此受到动摇。
路透社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的牛肉出口大幅下降,原本每月稳定在1亿美元的出口额骤降至数百万美元,损失接近4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需求并未减少,澳大利亚等国迅速填补了美国留下的空缺。几个月内,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牛肉出口增长了3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并未因美国的退出受到影响,反而是美国企业被其他国家取代。
牛肉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大豆上。曾经,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占美国出口的一半。然而,随着关税战的爆发,中国转而从巴西等国家进口大豆。美国农民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尽管特朗普政府承诺给予补贴,但这些补贴规模有限,且发放缓慢,根本无法弥补农民的损失。许多农民开始质疑,这种政策究竟是在保护他们,还是为了迎合选举中的政治需要。
这正是特朗普所面临的难题:他把关税战当作政治武器,想通过强硬姿态展示对中国的决心,但最终却导致国内产业和国际关系的全面受损。密歇根州州长的讲话,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集中体现。她直言不讳地表示,60%的美国人认为关税政策“走得太远”,即便是四分之一的共和党人也开始反对。州长公开批评总统,这在美国政坛是极为罕见的,足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六个月的关税战已经证明,它不仅没有迫使中国屈服,反而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矛盾。农业、制造业、就业、盟友关系,几乎每个方面都受到了冲击。特朗普虽然宣称“美国赢了”,但州长们提供的数据和农民的困境揭示了不同的现实。美国并没有赢,反而在多个方面陷入了被动。
归根结底,中美之间的分歧仍然存在,但贸易战已表明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市场足够大,足够强韧,不会因为美国的封锁而失去活力。相反,美国如果继续把关税当作武器,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而这才是特朗普最为尴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