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特罗菲莫维奇·莫洛迪是一位极为特别的间谍。他与常见的谍报人员不同,不仅不依赖总部的经费,还能通过经商赚取巨额财富,并反过来支撑情报工作。那么,这位“另类间谍”为何如此行事?他的最终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
出身与少年经历
莫洛迪出生于1912年,家庭背景显赫:父亲是物理学教授,母亲是医生,母系更是贵族后裔。本来,他的童年注定是优越的。然而,命运在他7岁那年急转直下——父亲因酗酒去世,苏联集体农庄政策引发粮荒,家境骤然困顿。
他的母亲虽出身贵族,但十月革命后,家族式微。姨妈逃亡美国,并在1930年代接纳了莫洛迪。少年莫洛迪在美国受到了良好教育,甚至有机会成为美国公民。然而,他毅然拒绝优渥生活,选择回到母亲身边的苏联,因为他认为祖国更需要自己。
---
战争与早期功绩
二战爆发后,他成为一名炮兵侦察兵。莫洛迪在敌后侦察、破译密码方面表现卓越,被称为能在任何险境中找到出路的人。他多次提供重要情报,准确定位了数十个敌军炮台和电台,还从战火中完整生还,一直打到柏林。
战后,他考入苏联对外贸易学院,先学德语和法语,后又挑战中文,甚至参与编写教材,成为语言专家。虽当过教师,但他的才能显然不该止步于讲台。
---
走上间谍之路
1951年,苏联国家安全部第一局(后来的克格勃第一局)将他吸收进情报部门。经过训练,他获得了一个新身份——加拿大人“戈登·阿诺德·朗斯代尔”。为使身份无懈可击,他亲自到档案馆寻找出生证明,补齐完整证件。
最初,他在美国为著名间谍阿贝尔当助手,负责电台通讯。工作之余,他嗅到商机,经营投币点唱机生意,迅速致富。正因如此,他几乎不再领取总部经费,反而能自己养活情报网络。这让上级既担忧又佩服。
---
在英国的辉煌与隐患
1954年,他被派往英国,以富商身份为掩护。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在英国推广投币点唱机和赌博机,生意极其成功,跻身富豪行列。他不光是商人,更是间谍。他开始用金钱收买军方人员,从他们口中获取核心情报。
其中最重要的“线人”是英国海军军官哈里·霍顿。霍顿酗酒、缺钱,又有情妇伊丽莎白在档案室任职,能接触机密。莫洛迪先带他体验奢华生活,等对方上钩后,才以“美国中情局”特工的假身份收买他。霍顿果然提供了大量英国水下武器的资料,极大增强了苏联的军事优势。
---
暴露与被捕
然而,霍顿因突然暴富引起怀疑,军情五处顺藤摸瓜,开始调查莫洛迪。尽管他以富豪身份掩护极好,但一次疏忽让秘密曝光:军情五处在他的银行柜中发现了微缩相机与密码本。1961年1月,莫洛迪与霍顿接头时被捕。
他的真实身份一度成谜,直到美方提供一条关键医疗记录——真正的朗斯代尔有过手术史,而莫洛迪没有,这才揭穿伪装。他被判处25年监禁。
---
回国与人生终点
幸运的是,仅一年后,苏英达成换俘协议,莫洛迪被交换回国。此时,他的真实身份彻底公开,在苏联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因身份暴露,他被安排到其他部门工作,后写下回忆录《间谍:戈登·朗斯代尔的回忆》,轰动一时。
1970年,48岁的莫洛迪在一次野餐中,喝下蘑菇汤和伏特加后突然昏倒,数日后去世。有说法称,他长期对苏联政策失望,加上嗜酒过度,健康早已透支。
---
总结
莫洛迪的一生充满传奇。他既是卓越的军人、学者和商人,也是少见的“自给自足型”间谍。他凭借财富与智慧,为苏联获取大量关键情报,对国家的军事发展贡献巨大。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经历足以写进冷战时期最惊心动魄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