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影视剧里,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品大员”这个说法。所谓“一品”,指的是中国古代官员体系里最高的等级。自魏晋时期开始,历代王朝都采用“九品中正制”,把官员分为九个等级,其中一品是最高等级。不过,不同朝代对“一品官”的定义和设置都有差异。那么,历朝历代到底有哪些官职能算作一品呢?
根据杜佑《通典》的记载,曹魏时期的一品官包括黄钺大将军、三公、大丞相以及诸国的王公侯伯子男。黄钺大将军指的是皇帝赐予象征最高军权“黄钺”的大将军,比如曹休就曾获此殊荣,掌握曹魏军队的最高指挥权。至于“三公”,是司空、司徒、太尉三大辅政重臣,与大丞相、诸侯一道列入一品。
到了晋朝,标准有所不同,爵位成为更重要的衡量标准。当时“公”、郡公、县公都被列为一品,而大将军却只是二品。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职位并不是常设,但一旦设立,也会直接位列一品。南朝宋、齐时期,一品官包括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
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将九品进一步细分为十八班。其中第十八班地位最高,由丞相领衔,相当于后来的“正一品”,其他如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等也在此列。而第十七班相当于“从一品”,包括开府仪同三司、左右光禄大夫等。到了南朝陈时期,又在梁制基础上增加了相国、尚书令等新的一品官职。北朝如北魏、北齐的设置也大体相近。北周时期则将官员分为十八等,最高的“正九命”和“九命”相当于一品,其中包括太师、太傅、太保、柱国大将军、大将军以及地方牧守等。
隋朝建立后,正式确立了“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分级。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及王爵等。从一品则有上柱国、国公、郡王、郡公、县公等。唐朝基本沿袭隋制,正一品依旧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诸王,而从一品则增加了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职位。
宋朝时期官制变化较大,但一品官主要还是集中在荣誉性的职位上。诸如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为正一品,不过这些大多只是加官,名义上尊贵,但并没有实职。从一品则有尚书左右仆射、枢密使、太子三师、国公、郡王等。宋朝北方的金国在制度上更为简化,正一品仅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尚书令。从一品则包括左右丞相、平章政事、都元帅等。
元朝时期,制度进一步调整。正一品只有太师、太傅、太保和左右丞相,从一品则有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宣政院使、行中书省丞相等一系列高官。明朝初期,正一品除了“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外,还设有左右丞相、荣禄大夫等,但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体系逐渐改变。从一品则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三师、柱国等。明朝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一品官员数量达到历史高峰。正一品除了太师、太傅、太保外,还包括“三殿三阁”的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以及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大臣、总督等,后来新疆、内蒙古的伊犁将军、绥远将军也属正一品。从一品除了少师、少傅、少保、太子三师外,还包括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御史、九门提督、八旗都统、驻防将军等。整体来看,清代的一品官职最为庞杂,数量也最多。
综上,历代一品官员的构成差异很大,但太师、太傅、太保几乎始终是正一品的“常客”,太子三师和少师、少傅、少保则常在从一品的行列。其他职位则随着王朝变迁时常调整。总体来看,清代的一品官数量最多,名副其实达到了顶峰,所谓“一品大员”在这一时期也最为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