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除了那些家喻户晓的名将之外,其实还有不少名气不大但实力不容小觑的人物。蜀汉的王平,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在刘备临终前受到重用,还在之后替关羽报了仇,更在诸葛亮去世后,为丞相出过一口气。
王平最初并不是刘备的部下,而是曹操军中的一名小校尉。汉中之战时,他被刘备俘获。刘备多次劝他归顺,王平虽然犹豫,但他很清楚,若拒绝投降,结局无非是被杀,或者即便逃回去,也会被曹操猜忌处死。思来想去,王平最终选择投降,从此成为蜀汉一员。
投降之后,王平利用自己对汉中熟悉的地理优势,为刘备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帮助蜀军顺利掌控汉中。刘备十分欣赏王平的才干,很快任命他为“牙门将”,这与魏延当年崛起时的待遇相同。相比在曹操手下多年只能做个小校尉,这种信任让王平感动不已,他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在诸葛亮北伐时,王平与马谡一同镇守街亭。本来只要马谡按诸葛亮的指令守在山下,魏军就难以攻破。但马谡自作主张放弃山下,跑到无水无粮的山上,结果全军溃败,北伐计划也因此被迫中断。王平虽然极力劝阻,却因不是主帅无法改变局势。关键时刻,他敲鼓造势,吓退了张郃,使马谡等人得以撤退,否则后果会更惨重。街亭一战虽然失败,却让诸葛亮重新认识了王平的价值。
随着刘备和诸葛亮相继去世,蜀汉的名将凋零,王平逐渐走到前台。他被任命为镇守汉中的大将。一次,魏将曹爽率十万大军来攻,王平凭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胜利后,他跪向刘备陵墓方向,激动地说:“主公,我替关将军报仇了!”这正是源于刘备临终时最大的遗憾——未能为关羽复仇。王平将这句话牢记在心,终于完成了主公的遗愿。
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服安排甚至意图叛乱。王平因对诸葛亮极为尊敬,当面怒斥魏延,并以军法相威胁,使其一度收敛。后来魏延彻底反叛,被王平击败,最终被马岱斩杀。
王平的一生,虽然是“半路出家”才加入蜀汉,但他始终以忠心报答刘备和诸葛亮的信任。凭借才能和忠诚,他不仅在蜀国后期扛起重任,还成为支撑蜀汉局势的重要人物。或许在曹操麾下,他终生也难有出头之日,但在蜀汉,他遇到了懂得赏识他的人,因此才得以发挥出全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