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局势逐渐明朗,中美两国的博弈成为焦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然而,欧洲,这个夹在两大巨头之间的地区,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英国学者曾预言“中美角力,欧洲最伤”,如今看,这一预测并非空话,而是对现实的精准洞察。
自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欧洲已在这场冲突的外部战场中坚持了三年。最初,欧盟的立场非常明确:支持乌克兰,制裁俄罗斯。可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显现,战争依然没有结束,局势反而愈加复杂,欧盟自身的困境也日益加剧。
能源问题成为了最直接的打击。随着俄罗斯天然气供应中断,欧洲不得不寻求其他能源来源。虽然美国、卡塔尔等国提供了一定的替代方案,但价格大幅上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冬季的取暖费用成为了沉重负担;而对于企业来说,能源成本的飙升直接影响了生产,许多工厂不得不减产或停工。更糟糕的是,原本计划加速绿色能源转型的欧盟,却因能源危机被迫重启煤电站,环保目标推迟,社会舆论也开始分裂。部分国家坚持环保优先,而其他国家则认为保住经济更为紧迫。这种内部分歧让欧盟的政策推进变得艰难。
军费开支也是一大负担。长期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加重了各国的财政压力,原本用于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被迫转向军费支出。而且,欧洲各国对是否加大援助乌克兰的力度意见不一,导致政策执行变得混乱。
尽管俄罗斯在战争中承受压力,但并未彻底崩溃,反而欧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能源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问题层出不穷。
最近几个月,中美重新展开对话,开始在气候、贸易、科技等多个领域展开接触。原本以为跟着美国走能确保自己的利益的欧盟,发现自己却被边缘化。例如,在贸易方面,美国与中国在2025年宣布逐步降低部分高关税产品的税率,然而,欧盟却对这一消息毫无反应。此前,欧盟曾在一些领域为配合美国的政策,限制了对中国的贸易,如电动车、光伏设备等。现在,中美关系缓和,欧盟却依旧停滞不前,未能从中美达成协议中获得好处,也没有得到任何对等的回报。
更让欧盟尴尬的是,在关键技术领域,欧盟对中国的依赖并没有减少。特别是在稀土供应问题上,虽然欧盟早已意识到潜在风险,但依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替代供应链。一旦中国实施出口限制,欧洲的高科技产业将面临供应危机。总的来说,欧盟在中美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博弈筹码,只能不停调整策略,依然处于被动局面。
这种局面也影响了欧盟的外部政策稳定性。部分国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而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紧跟美国步伐。欧盟的政策摇摆不定,外界看得越来越混乱,内部协调更是困难重重。
欧盟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外部压力,更多的是它内部复杂的决策机制。27个成员国,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决策过程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协商和妥协。和平时期,这种机制或许尚能运转,但在如今充满危机的局势下,欧盟显得过于迟缓。
例如,2024年初,地中海再次爆发难民潮。部分欧盟国家支持接收更多难民,而另一些国家则强烈反对,甚至开始重建边境围栏。结果,欧盟的难民政策屡屡陷入僵局,无法达成共识。
财政政策上也充满了分歧。南欧国家债务高企,急需更多财政支持;而北欧国家则主张控制开支,强调财政纪律。每次预算谈判都拉锯很久,最后的结果要么未能如期达成,要么不了了之。
此外,欧盟的外部战略也充满了分歧。法国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德国则希望维持现有的跨大西洋关系;东欧国家担心脱离美国保护会让自己暴露在地缘风险中。这些分歧使得欧盟在面对大国博弈时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立场。
这些问题并非新出现,但现在它们集中爆发,成为欧盟急需解决的难题。战争、能源、贸易、科技、移民等领域都需要快速反应,而欧盟却像个行动迟缓的巨人,想加速却被自己的机制束缚。
欧盟面临的困境不仅是外部压力,更是内部机制和战略选择上的困惑。如今的欧洲,既想维持自己的价值观,又渴望现实利益的保障。但在中美两大国面前,如果没有足够的硬实力和统一意志,这种两面讨好的策略往往难以成功。
欧洲的优势依然存在,如技术基础、市场规模、教育体系等。如果能在稀土、能源、半导体等关键领域构建起自主产业链,并建立稳定的财政结构和统一的外交策略,仍有机会在中美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然而,问题是,机会不会永远等着欧洲。中美两国都在加快调整步伐,美国重新部署产业链,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全球格局在快速变化。如果欧洲仍然拖延,错失机会,未来可能会逐渐失去话语权。
现在,欧盟面临的已不再是愿不愿意改变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迅速做出调整。如果继续在内部矛盾中消耗,在外部博弈中被动应对,那么未来的欧洲,可能真的是在中美之间当一个“旁观者”,甚至连自己声音的机会都没有。
如今的局势,已经没有太多观望的空间。欧洲究竟会如何选择,是继续在夹缝中生存,还是重新构建一套能应对现实挑战的体系?这个选择,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