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其中最直接的导火索是胡人的大规模内迁。这种迁徙背后,主要有战争、政策和天灾三个因素。
早在华夏族建立中原政权时,就与胡人保持着既对抗又交流的关系。商朝时的鬼方、周朝的昆夷与猃狁、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都是这种格局的体现。古人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说明胡汉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
胡人以游牧为主,也有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中,他们逐渐迁入中原边境,与汉人杂居。例如,汉唐都曾专门设立“受降城”,安置投降的胡人。曹操时期,他更是将投降的匈奴安置在并州,并分为五部,互相牵制。同时,他还把关中一带的胡人迁徙安置,以便掌控局势。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对胡人打击极大。草原上一场暴雪,就能让牧民失去大量牲畜。为了生存,他们要么南下劫掠汉人,要么迁入环境较好的中原。随着胡汉杂居的增加,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引发冲突。史书中形容胡人“贵壮健,贱老弱”,性格贪婪凶悍,弱时服从,强时则背叛。这种特性使得他们在华夏政权强盛时俯首称臣,而当中央衰弱时,就会趁机作乱。
五胡乱华真正爆发在西晋。原因之一是西晋因“八王之乱”元气大伤,中央无力抵御外患。其次,晋武帝司马炎在制度与人事上的重大失误,为乱局埋下隐患。
西晋是汉朝之后再度实行分封制的统一王朝。司马炎本想依靠宗室诸王来保护中央,但他给予诸侯实兵权,这与汉朝不同。大诸侯掌握五千兵力,中等三千,小诸侯也有一千五百。这本是为防止外臣篡权,结果却演变为宗室自相残杀。司马家族的诸侯王争夺权力,不顾国家安危,把西晋的国力彻底耗尽。
更严重的是,司马炎在民族政策上失误。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叛乱,西晋耗费九年才平定,这已暴露军力不足。大臣郭钦建议迁走边地胡人,填充汉人户口,以稳固边疆,但司马炎不以为意,错过了良机,导致胡人内迁问题日益严重。
此外,司马炎在继承人和辅政安排上也犯下大错。他立了智力不足的司马衷为太子,又让野心勃勃的贾南风做太子妃。司马炎死后,朝政落入岳父杨骏手中,引发贾南风联合诸侯诛杀杨骏,从而拉开“八王之乱”的序幕。十余年间,宗室诸王互相攻伐,骨肉相残,把西晋拖向崩溃。
事实上,司马家族自祖辈司马懿起,便以权谋著称。司马懿装病十年,诓骗曹爽,最终夺取兵权后屠杀其三族;司马师废立皇帝,司马昭当街弑君,司马炎则篡魏立晋。权力斗争已深深写入司马家的“家风”。在这种氛围下,宗室之间毫无亲情可言,只为私利大开杀戒,最终导致国家崩溃。
当西晋被内部斗争耗尽元气后,胡人自然趁机崛起,进入中原,掀起了长达百余年的“五胡乱华”。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错误决策和司马家族积累已久的权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