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开国将领中,有许多人最初都从政工岗位转到军事岗位,像刘亚楼、邓华、陈锡联、杨成武、杨勇等人,其中不乏一些名气较小,但早期就有着强烈参战愿望的政工干部,比如刘贤权少将。
提起刘贤权,他的身份比较特殊,很难单纯归类为政工将领或军事将领。从他的履历来看,刘贤权在土地革命时期长期担任政工工作,曾担任过连指导员、师卫生部政委等职务。到了抗日战争初期,他从后方民运干事做起,后来先后担任民运股长、科长,甚至成为冀鲁边区挺进纵队的民运部长,负责后勤工作达一年多。
然而,随着战斗的需要,刘贤权开始逐渐接触军事工作。1940年,他被调任鲁西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这才真正开始从事军事指挥工作。之后,他陆续担任过军区政治部主任、代司令等职务。解放战争期间,他被调往东北战场。起初,上级本打算让他担任纵队政治部主任,但由于剿匪任务紧急,他被调任合江军区,担任牡丹江军分区司令员及绥宁军区司令员。
1947年7月,刘贤权迎来了新的职务: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3师政治委员。尽管这个职位似乎与他的身份较为契合,但他对这个安排并不满意。因为该师的师长是东北军出身,战斗经验尚显不足,尤其在运动战和攻坚战中往往不得要领,因此刘贤权更多是协助师长工作。
1948年,他被调任1纵的政治部主任后,却有些不适应机关工作,心中依然渴望能亲自上前线作战。他不断请求领导让他回到部队,几个月后,3师的师长彭景文调去负责炮兵工作,政委职位由方国南接任,师长空缺。刘贤权再次要求回到3师担任师长,虽然他对3师很熟悉,但由于他从政工岗位出发,刘亚楼参谋长最初并不同意,经过其他领导的劝说,最终才同意让他重返该师。
随后,3师改编为38军114师,刘贤权继续担任师长并兼任副军长,参与滇南的作战,与陈赓部配合作战。没多久,他因调任担任武官而离开了作战岗位,但他始终表达自己愿意留在作战部队。最终,他调任至47军参与剿匪。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刘贤权得知38军成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心中一直渴望回到老部队。然而,剿匪任务尚未结束,直到1951年,47军才终于迎来入朝作战的机会。由于当时47军的领导班子有较大变动,政委周赤萍和参谋长刘子云都被调走,政委职位出现空缺。虽然刘贤权过去一直负责政治工作,但考虑到此时参谋长的职位空缺,军长一个人负责军事工作可能无法顺利展开,因此他决定继续担任副军长,最终上级决定调其他人担任军政委。
在朝鲜战场上,刘贤权协助军长参与作战,直到1952年他接替了军政委的职务。随着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协议的签订,刘贤权返回国内,担任了包括军长、军区副参谋长、军区副司令员等多个重要职位,此外还兼任了铁道兵司令员等职务。
刘贤权的一生充满了从政工到军事指挥的转变,他一直秉承着对国家和军队的忠诚,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胜利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