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苏联经过多次交涉后,同意将第二批伪满洲国的重要汉奸引渡回国。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和总理大臣张景惠。 这些人听说第一批回国的200多名汉奸都被处决,吓得整日惶惶不安。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时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的高岗奉总理周恩来的命令,对他们耐心宣讲政策:“只要好好改造,将来还有机会为人民服务。”然而,溥仪、张景惠等人并不相信,以为这是“好听的安慰话”。无奈之下,高岗请来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干部张梦实,希望由他出面劝说。 高岗之所以请张梦实,是有特殊原因的。其一,张梦实与这些伪满高层曾在苏联共同生活过五年,彼此熟悉。其二,张梦实的身份格外特殊——他正是伪满总理张景惠的亲儿子。凭借这两层关系,他的话更容易打动在场的人。果然,当张梦实告诉他们:“前一批回国的200多人,没有一人被处决。”众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然而,此时的张景惠却陷入了深深的震惊,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视若掌上明珠的儿子,竟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 张景惠的经历颇为复杂。青年时期,他与张作霖结拜为兄弟,借助张作霖的提携,很快在东北政坛崭露头角。张作霖遇害后,张学良继任,表面上仍尊重父辈旧人,但最终因意见不合,直接将张景惠清除出东北军。 “九一八事变”后,局势骤变。张景惠暗中策划哈尔滨“独立”,结果使得日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这座城市。从此,他彻底投靠日本,最终成为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也因此背上了“卖国大汉奸”的骂名。与此同时,他年仅11岁的儿子张梦实,也背上了“汉奸崽子”的屈辱称号。 张梦实的母亲是戏曲名伶,1921年嫁入张家做张景惠的七夫人。次年张梦实出生,彼时张景惠已是51岁的迟暮之年。得子心切,他对张梦实宠爱有加,还特意请俄语教师为他授课,希望儿子有朝一日能成为“时代人才”。然而,张梦实从学习俄语的过程中,接触到苏联这个“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国家,由此在心中萌生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1938年堂兄从日本寄来的一封信。那时,16岁的张梦实对“汉奸家庭”的身份深感厌恶,迫切想要逃离。堂兄在信中邀请他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张景惠欣然同意,还希望儿子“学成归来为日本效力”。张梦实心里充满厌恶,但表面上并未拒绝。 两年后,他如愿赴日,并见到了堂兄张绍雄。此时张绍雄已是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东北青年救亡会”的成员。在堂兄的引导下,张梦实也加入了救亡会,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抗日救国,绝不做亡国奴。 ---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日本的动向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张景惠作为伪满总理,常常接触到日本关东军的高层机密。党组织于是派张梦实伺机打探情报。 为此,他主动修复与父亲的关系,成功获取了一份关键文件:1941年11月26日,日军将领山下奉文已秘密抵达三亚,关东军主力正南下集结。张梦实立即将此情报传回,事实证明,这与不久后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完全吻合。这一功绩,让党组织对他更加信任,并交给他更多任务。 此后,张梦实甚至把自家作为“东北救亡总会”的秘密联络点。1945年,日本战败,苏军进驻东北。张梦实因懂俄语,被党组织安排协助苏军,但身份仍须保密。没想到,在苏军抓捕溥仪、张景惠等伪满要员时,他也被一并带往苏联关押,音讯全无。 直到1950年,他才被遣送回国。在监狱填写简历时,他提及自己加入过“东北青年救亡会”,这让党组织重新注意到他。经人核实身份,他很快被释放,并被安排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工作。 --- 同年,溥仪、张景惠等大汉奸作为第二批人员被引渡回国。张景惠一心打听儿子下落,却没想到,当一身共产党干部装束的张梦实出现在他眼前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父子相见,张梦实坦言:“父亲,对不起你。但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仍会走同样的道路。”张景惠叹息:“你骗了我太久,骗得我好苦啊……” 此后,张景惠在管理所接受改造。1956年,张梦实调往北京工作,还特意带妻子徐明去探望父亲。徐明曾是张家一名地位卑微的女仆,如今却已成为新社会的女干部。张景惠见到儿媳,满脸茫然,甚至不敢相信。 --- 张梦实后来成为国际关系学院日西系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他在2014年去世,享年93岁。晚年时,他常感慨:“出身不能选择,但人生的道路可以自己决定。” 这句话,正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