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贽(李卓吾)曾写过一副著名的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用来评价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十分贴切。诸葛亮之所以行事谨慎,是因为他接管蜀汉时,局势已极度危急。夷陵之战惨败,刘备去世,蜀汉名将损失殆尽,只剩赵云和魏延还能一战,甚至连亲属出身的吴懿都需要提防,顾命大臣李严也并不可靠。稍有差池,就可能让蜀汉陷入混乱,步袁绍后尘。
《三国演义》里有“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描写,说他派马超驻守、调兵拒敌,但这是虚构。事实上,马超早在刘备称帝前就已病逝,黄忠也死得更早,连刘备的登基典礼都没能参加。
历史上,刘备临终前曾与孙权重新和解,恢复了孙刘联盟。这并非出于情谊,而是形势所迫。有人认为,蜀汉在刘备去世后的章武二到三年间,其实有机会趁机重挫孙权,甚至夺回荆州,进而北上中原。但诸葛亮却选择了谨慎观望。为什么?
如果仔细翻看正史就会发现,当时并不存在“五路伐蜀”的情况。刘备死后,曹魏与东吴才是真正的对手,蜀汉则保持观望。孙权是个典型的投机者,既向曹丕称臣,又不得不向刘备求和。刘备当初兴师伐吴,虽愤怒于关羽之死,但也清楚此举风险极大。陆逊在战事初期便与刘备交手,吃过亏后才逐渐掌握战局,并在夷陵之战中大胜蜀军。
陈寿写《三国志》时,态度十分明显:尊刘备为“先主”,却只称孙权为“权”。这种直呼其名的方式,在古代是不敬的表现,可见作者对刘备与孙权的态度差别。
刘备病重期间,蜀地也不太平。汉嘉太守黄元趁机叛乱,诸葛亮亲自平定,才稳住后方。由此可见,蜀汉内部对诸葛亮的拥护并不如对刘备那样真心。像彭羕、廖立、魏延、李严等人,对诸葛亮都多少心存不满。相比之下,赵云则始终忠心耿耿。
事实上,刘备驻白帝城(永安)并未放弃进攻东吴的念头。他写信给陆逊,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很快就会东征”的信号。但这更像是缓兵之计,目的是让孙权担心曹丕趁虚而入。果然,曹丕很快派三路大军攻打东吴,孙权不得不一边向曹丕示弱求饶,一边再次与蜀汉恢复联盟。
如果从时间线来看:刘备于章武二年兵败夷陵,当年九月曹魏进攻东吴,十二月孙刘联盟重建。刘备表面上同意与孙权和好,实际上是想借机让东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抗曹魏上,而自己伺机而动。
可惜天不假人。刘备在夷陵败退后身体抱恙,一病不起。若非如此,他极可能趁魏吴激战之际再次伐吴。夷陵之战虽然是惨败,但并非全军覆没,川军仍有残部,赵云还带来新兵。若刘备真的发动第二次东征,东吴后方势必告急,孙权很可能被迫再次求和,甚至吐出荆州。
然而,随着刘备去世,权力交到诸葛亮手中。刘备遗命让李严与诸葛亮同辅后主,还特意让李严掌管军权。但李严资历和威望不足,远不如赵云、魏延在军中有号召力。最终,诸葛亮主政,选择了谨慎内修,不再贸然伐吴。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他深知蜀汉国力有限,贸然开战风险极大。加之内部尚未稳固,他选择了“休养生息,北伐中原”的长期战略。虽然因此错过了孙吴与曹魏激战时的有利时机,但也让蜀汉避免了短期内的再度重创。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刘备没有病逝,会不会真的发动第二次伐吴?如果他强攻,孙权会不会第三次低头认输?而诸葛亮继位后,若不是一味谨慎,而是趁势出兵,又会不会改写三国历史?
这些疑问,或许正是三国史留给后世最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
下一篇:原创 海兰珠和孝庄谁是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