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前,沙俄一度气吞万里,展现出强大的欧洲霸主气场。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国军队直接进入巴黎进行阅兵,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因此达到了个人的巅峰时刻。这一荣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多代沙皇锐意改革、扩展疆土的结果。例如彼得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等,都为沙俄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亚历山大一世的辉煌,背后有前人的积淀与努力,可以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自1815年起,沙俄进入了鼎盛时期,能够在欧洲大陆如日中天,扩展影响力。在哪里有反对封建帝制的力量,俄军就在哪里出场,然而,他们并非是来支持这些运动的,而是来镇压反对派的。原因很简单,自从法国大革命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播开来,沙俄担心这一思潮会影响到国内的秩序,因此采取了强硬的防御措施。沙俄的做法虽然暂时有效,但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这种努力显得越来越无法遏制,注定难以长久。
沙俄当时的优势,正是在于它位于欧洲的偏远角落,外界的思想传播不易进入。这样,普通俄罗斯百姓就很难受到外部影响,也就无法发起反抗。但是,尽管沙俄的统治表面上稳定,背后却充满了隐患。特别是在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继位时,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党人事件。其实,这些起义的军官,很多都受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影响。虽然俄罗斯的普通农奴很难接触到这些思想,但贵族军官们却与欧洲各国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法国。法国是自由主义的发源地,那些沙俄的贵族军官普遍学习法语,这也让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新思想。
这一现象更加坚定了尼古拉一世镇压自由主义的决心。于是,沙俄不仅维持与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神圣同盟关系,还在1830年平定了波兰起义,1848年又参与平定了匈牙利革命,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宪兵”。虽然这种做法逆历史潮流而行,但对于当时的欧洲小国来说,沙俄的强大确实让他们感到恐惧。毕竟,连拿破仑都被沙俄击败过,谁不心生忌惮?
然而,作为一名“宪兵”,尼古拉一世的收获并不多。与其整日平定起义,他更希望能够扩展领土,像哥哥亚历山大一世那样流芳百世。于是,他将目光锁定在当时已衰弱的奥斯曼帝国身上,计划向巴尔干半岛进军。这片土地对沙俄非常重要,因为奥斯曼帝国虽然衰退,但仍占据着宝贵的资源和战略要地。
于是,尼古拉一世开始向奥斯曼帝国提出要求,希望能将巴尔干半岛交给俄国。然而,奥斯曼帝国并不甘心就此让步,最终双方爆发了冲突。战争初期,沙俄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奥斯曼帝国并没有独自作战,他们呼叫了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加入战争。四国联军共同在黑海与沙俄展开激战,最终摧毁了沙俄的黑海舰队。由于英国海军已经使用了蒸汽机,而沙俄仍依赖帆船,结果便成了“降维打击”。
接下来的战斗转向克里米亚半岛的陆战,沙俄同样不敌联军,最终在损失超过50万大军后,尼古拉一世忍受不了打击,于是突然去世。尼古拉一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于1856年宣布沙俄战败。令人吃惊的是,曾经不可一世的沙俄,再也无法在欧洲扬名立万。此后,沙俄的目光转向了东方,甚至在1905年还败给了日本。
那么,为什么一场克里米亚战争会让沙俄从欧洲宪兵沦为“战五渣”呢?我认为,这与沙俄的内部改革密切相关。沙俄之所以能维持强大的国家运转,依赖于其根深蒂固的农奴制。事实上,沙俄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农奴制度上的,几乎90%的人民是农奴,只有10%的人可以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那些贵族们,只有通过战争获得战功,才能升为军官,并且获得土地和爵位。而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就像被牢牢束缚在农奴制度下,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
农奴一生的使命就是为贵族或沙皇劳作,甚至生育后代继续为他们工作。这种制度虽然不人道,却极其有效,毕竟沙俄地广人稀,适合这种“圈养式”的管理。然而,这一切的平稳运行都依赖于农奴为帝国输血。一旦这一制度被打破,沙俄的运转就会陷入困境。
克里米亚战争后,农奴们纷纷起来要求自由,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最终实现了农奴的自由。农奴制的废除,让沙俄失去了其强大的内在动力。此时的沙俄,犹如一艘没有燃料的大船,不知道如何继续前行。贵族们失去了农奴,即便沙皇提供了经济补偿,依旧无法弥补他们失去农奴带来的巨大损失。毕竟,农奴曾经是他们可以随意支配的资源。
改革往往伴随着阵痛。对于沙俄来说,改革意味着打破现有的秩序,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君主不愿意改革,因为稳定的现状虽然平凡,但至少不会带来太大风险。正如历史上的很多改革,最终往往以失败告终。沙俄的改革,虽然迈出了步伐,却也带来了国家的迷茫期。而这一切,正是沙俄衰落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