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曾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基辅大包围、哈尔科夫惨败、顿河防线被突破等。然而,如果要选出最接近苏联灭亡的时刻,那无疑是1941年10月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大灾难。那个时候,苏联的前线几乎崩溃,莫斯科的防线险些被突破,国内动荡不安,连斯大林都差点准备逃往南方。可以说,那是苏维埃政权最黑暗的二十天。
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国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三百万德军越过苏德边界,分三路进攻苏联,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进发。德军采取了“钳形突击”战术,利用装甲集群快速包围,步兵紧随其后进行歼灭。几周内,苏军几乎被打得措手不及。
在白俄罗斯方向,德军两次发动大规模包围战,分别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造成苏军超过70万人的伤亡。在乌克兰方向,1941年9月的“基辅大包围”更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苏军66万人被俘。到此时,苏军的总损失已超过400万人,而巴巴罗萨计划实施才不到三个月。然而,斯大林依旧坚信“德国人无法支撑过冬”,这一固执信念也为随后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1941年10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冯·博克元帅指挥)发起了“台风行动”战略总攻,目标直指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参与进攻的德军包括第2装甲集团(古德里安指挥)、第3装甲集团(霍特指挥)、第4装甲集团(戈特指挥),总兵力约180万人,装备有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和1000多架飞机。
10月2日,德军装甲部队在晨雾掩护下突然发起进攻。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从北线突破苏军防线,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从南线推进,两股装甲力量在维亚济马以西汇合,形成了巨大的包围圈,包围了苏军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主力,约55万人。与此同时,南线的布良斯克方向,德军也包围了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约25万人。
这两场战斗合起来,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大包围”。苏军陷入了彻底的灾难。德军的战报显示,苏军约66万人被俘,约20万人阵亡或失踪,5000门火炮、1200辆坦克、900架飞机被摧毁。换句话说,苏军的三大方面军几乎在短短两周内被彻底摧毁。德军将战场形容为“燃烧的森林与尸体的海洋”,即便是德国战地记者也表示:“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彻底的崩溃。”
维亚济马战败后,莫斯科的防线只剩下了最后两道屏障。10月15日,德军先头部队突破了莫扎伊斯克防线,距离莫斯科仅剩120公里。这时,苏军高层一片混乱。10月15日凌晨,苏共中央紧急召开会议,决定准备撤离政府机构。铁路线上的火车排成长龙,载着档案、黄金、工厂设备和外交使团向东撤退,甚至外国使节都被告知“赶紧离开莫斯科”。斯大林一度下令准备飞机撤离。有人回忆起那晚,称他在克里姆林宫办公桌前沉默了整整两个小时。
后来,莫洛托夫回忆说:“那几天,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会导致苏联的灭亡。”前线指挥官普遍对局势感到悲观。朱可夫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写道:“如果莫斯科失守,后果将难以估量。”甚至苏联国民经济总委员会讨论过将政府迁往乌拉尔的计划,这意味着苏联可能放弃莫斯科。这一切让苏联距离灭亡的时刻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