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一直被人批评为“扶不起的阿斗”,许多人觉得他无法继承父亲刘备的基业。虽然刘备在临终时把蜀汉的大权交给了他,还留下了能臣诸葛亮,但在刘禅的治理下,蜀汉逐渐走向衰败。尤其是在邓艾逼近成都时,刘禅不仅没有组织抵抗,反而选择开城投降,留下了姜维等忠臣“欲战死,奈何陛下先降”的遗憾。
即便如此,刘禅在位期间的确没有做出暴虐昏庸的行为,他并不像一些历史上的暴君那样大肆滥杀无辜。事实上,刘禅在位长达41年,期间只杀了两位大臣,他们分别是刘琰和李邈。那这两位大臣为何会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刘琰
刘琰,和刘备同宗同姓,原本是个文官,虽然才干平平,但他长得英俊、口才出色,深得刘备的宠爱。刘备在攻占汉中后,把他任命为固陵太守,给予了他重要职务。刘禅继位后,也没有亏待刘琰,给予了他很高的官职,包括封都乡侯、卫尉、中军师、后将军等职位,几乎是继李严之后的蜀汉第二号人物。
尽管刘琰官职高,实际掌握的权力却很小。刘琰是个文官,虽有名声,却没有实战经验,战场上更像是一个随军的幕僚。尤其是蜀汉名将魏延常常瞧不起他,认为自己才是继诸葛亮之后的二号人物。这样,魏延和刘琰之间难免发生了冲突。最终,诸葛亮选择站队魏延,刘琰不得不被召回成都。
刘琰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只是个性较为软弱,而且他的妻子胡氏非常美丽。公元234年,胡氏到宫中为太后祝贺新春,太后特别喜欢她,便让她留在宫中陪伴一段时间。当胡氏很久未回家,刘琰便开始怀疑,认为刘禅喜欢上了自己的妻子。这种猜疑在他心中积压已久,最终他一怒之下打了胡氏,并将她休弃。
胡氏觉得非常冤枉,去向官府告状,刘禅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虽然刘琰的指责并不真实,但为了避免民间谣言,刘禅决定为自己保全名誉,不仅巧立罪名,还下令处死了刘琰。刘禅并不是一个暴君,但为了自己的权威和声誉,他选择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决定。
二、李邈
李邈,来自蜀汉本土的益州派,他与刘禅的关系复杂。蜀汉朝廷有三大派系,分别是东州派、荆州派和益州派,李邈正属于益州派。益州派一直主张本地人治理益州,而刘禅和刘备则偏重荆州派,因此二者之间时常存在矛盾。
李邈出身较低,虽然才干一般,但他很擅长投机钻营。李邈曾是刘璋的部下,当刘备夺取益州时,他并未为刘璋出力,反而站出来批评刘备的不道德行为。为了表明自己宽宏大量,刘备虽然对李邈有所不满,却最终选择了宽恕他,并让他担任犍为太守。
但在诸葛亮担任丞相后,李邈的仕途并未平稳。公元226年,诸葛亮北伐,因马谡失误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蜀汉形势岌岌可危。在这一关键时刻,李邈却劝说诸葛亮宽容马谡,认为他未来有潜力。这与诸葛亮的看法大相径庭,因此,李邈被调离了前线,返回成都。
李邈所在的益州派与诸葛亮的荆州派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在诸葛亮去世后,李邈给刘禅上书,称诸葛亮在世时权势过大,甚至威胁到刘禅的皇位。他还认为诸葛亮的连续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诸葛亮的死是蜀汉的一大幸事。
刘禅在看到李邈的奏折后,认为李邈的言辞过于激烈且不顾国家利益,因此决定处决李邈。李邈的死,标志着刘禅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一种无奈和选择。
总结来说,刘禅尽管不是一位明君,但他治理蜀汉期间的决策,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在他的统治下,蜀汉慢慢衰弱,但他毕竟没有成为一个暴虐的统治者,杀人的决定也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