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投靠刘备的故事,虽说他未曾立下什么赫赫战功,却得到了封赏,成为了骠骑将军和凉州牧,爵位是斄乡侯。刘备在册封马超时,解释给他高位厚禄的原因是:“因为你在北地有声望,威震四方,因此我将如此重任交给你,抵挡敌人,平定民众疾苦。”
马超是否讲义气,不仅是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正的历史资料可以给我们更清楚的答案。虽然马超加入刘备后,一场大战没打就被给予了高位,这看似不公,但历史上他曾与张飞联合,在建安二十二年冬到建安二十三年春之间,与曹魏的曹洪和曹休在下辨一战。结果,马超与张飞的联手未能取胜,曹洪和曹休成功击败了他们,斩杀了任夔,马超和张飞被迫撤退,并且在撤退过程中,吴兰也被氐人首领强端围歼。
《三国演义》简化了这一战役,几乎没有提到张飞的参战,甚至把马超与张飞的败北描写成只丢了任夔,却成功守住了下辨。罗贯中还将时间线弄错,把张飞与张郃在巴西的战役放在了下辨战后。这些改编不仅颠倒了历史的因果关系,还极大地简化了事实。虽然《演义》将张飞和马超描写成无敌组合,但实际情况是,两人联手也未能打败曹魏的二线将领,令人费解。
从军事角度来看,张飞和马超的能力显然要强于曹洪和曹休,甚至在官职上,张飞和马超也更为高位。张飞和马超分别是蜀汉的二三号将领,而曹洪和曹休在曹魏的地位则远远不如他们。两位蜀汉名将联合出击,却被曹魏的二流将领击败,怎么看都不合常理。然而,如果我们从《孟子》的一句话出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能理解其中的原因。
下辨战斗中,张飞和马超在天时地利上占据优势,但“人和”却成了他们的致命短板。曹魏的兵力虽不及蜀汉两将,但却在指挥上更为协调,且曹洪和曹休之间没有任何分歧和猜疑。相反,张飞和马超虽然并肩作战,但两人的关系并不和谐,这使得他们未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根据史料,马超在投靠刘备时并不被所有人看好,尤其是在汉中的士人中,他的名声并不算好。历史上曾有记载,张鲁曾希望娶马超为女婿,但有谏言指出:“这样的人,不爱自己亲人,又怎能爱别人?”这段历史反映了马超在当时的形象可能并不那么令人尊敬。张飞对马超的态度自然也不太友好,毕竟,马超在投靠刘备时是孤身一人,而刘备暗中给了他一些兵力作为支持,才让刘璋不敢反抗。实际情况是,马超并未在刘备攻占成都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张飞一向推崇“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而马超的行事风格似乎不符合张飞心中的“君子”标准。这也是两人关系疏远的原因之一。此外,张飞自己在刘备集团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比关羽还要接近刘备,马超虽是蜀汉的一员大将,却常常感到自己处境尴尬。
从史料中的两句描述看,张飞对马超的看法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存在敌意。刘备派张飞和马超去下辨时,虽然没有明确谁是主将,谁是副将,但无论如何,马超的地位显然不及张飞。张飞不仅具备军事才能,更是刘备的心腹,他对马超的警惕可以理解。
这段历史让人深思:如果刘备只派张飞或马超中的一人单独前往下辨,他们会否有不同的结果?从两人性格上的摩擦和战略上的不协调来看,或许下辨一战的失利,正是两位将领之间未能合力的体现。
马超和张飞在下辨的失败,正是因为他们未能在“人和”上取得一致。而曹洪和曹休这对叔侄之间的默契,正是他们能够战胜张飞和马超的关键所在。如果刘备当时对张飞和马超的配合有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也许结果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