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大清丁未年,是晚清历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大清政府尝试进行官制改革,试图通过立宪与新政来挽救已病入膏肓的国家。然而,尽管朝廷和慈禧太后屡次呼吁变革,清朝的高层官员们却大多对这些改革漠不关心,甚至以个人利益为优先考量。实际上,许多朝廷大员都深知,大清已如垂死病人,一次错误的改革可能会加速其灭亡,改革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当时,大清的地方大员中,有四位重量级人物被称为“疆臣”,他们分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端方和两广总督岑春煊。这四位大佬,都以“生病”为由,推迟了参与改革的进程。尤其是袁世凯,他在改革中失去了不少权力,甚至被削去多个重要职务,失望至极的他决定不再参与政事。而张之洞虽然即将进入朝廷中枢,却因对未来政治局势的迷茫,也选择以“生病”为借口,推迟入京。
岑春煊虽入京,但他也是闭门不出,自称因水土不服而得了流感。实际上,他是因自己未能取代袁世凯的失败而感到失望。两江总督端方,则因为失去了宗室的权力感到焦虑,也以“生病”为由回避了改革。
不仅地方大员,朝廷的高层官员也纷纷以生病为由推脱责任。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年逾七十,健康状况日渐虚弱。他以“养病”为由暗中试探慈禧太后的态度,实际上,他依然通过“庆记卖官公司”大肆敛财,依旧忙于政务,丝毫不见病痛的困扰。
在这一年,许多朝廷大员因身体原因未能参与改革。三十年前曾被曾国藩赞誉为宰相之才的王文韶,在临近政治生涯末期,因害怕惹上麻烦,多次请求辞职回乡养病,最终如愿以偿。而内阁大学士孙家鼐,也因年老体弱,提出请求提前退休,但并未得到慈禧的批准。
这一年,政局动荡不断,安徽巡抚恩铭遭刺杀事件发生后,已病重的慈禧太后深受震动,愤怒异常。与此同时,光绪帝的健康状况也日益衰弱。与慈禧太后求医的方式不同,朝廷大多依赖地方督抚举荐名医送往京城为太后治疗。然而,这一时期,朝廷对待政治局势的处理方式显得无力且混乱,许多变革的尝试根本无法改变朝廷内部涣散、士气低迷的困局。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预言,五十年内大清必然改朝换代。果然,四十四年后,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最终灭亡。
这段历史,成为了大清帝国走向衰亡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