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14日的北京城,算是彻底没了往日的样子。
八国联军打进来,慈禧带着光绪帝一路往西逃,留下一座没人做主的城。
联军士兵闯进紫禁城,没想着保护文物,反倒在里面搞起了“阅兵式”,踩着宫里的鎏金铜缸、踏着丹陛石阶拍照留念。
他们心里想的根本不是啥时候撤军,而是怎么把中国这块大“蛋糕”切成八块,各自揣进兜里。
当时,英、俄、日、德、法、意、奥匈七个国家的代表,凑在西班牙使馆的一间密室里,吵得脸红脖子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目标:英国说要“按比例划分领土”,觉得自己实力强就该多拿;俄国一直盯着满洲,之前借着甲午战争的机会,已经强租了旅顺和大连,这次想把整个满洲都攥在手里。
日本眼睛死死盯着福建,早就把那儿当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更直接,就想要山东,毕竟1897年就已经强占了胶州湾;法、意、奥匈也没闲着,各自盯着沿海的海口,就等着分一杯羹。
密室的橡木桌上,还摊着一张标满彩色箭头的《中国瓜分方案图》,哪块地归谁,看着都快定下来了。
本来想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七国各拿各的,没人会反对。
但后来发现,美国特使柔克义突然推门进来,撂下一句话:“合众国坚决反对任何领土要求。
”这话一出口,密室里瞬间就安静了,只剩烛光在那张瓜分图上晃来晃去。
我当时翻这段历史的时候就琢磨,美国咋突然跳出来唱反调?难不成真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有啥“正义感”?后来查了资料才明白,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1898年美国刚打完美西战争,虽说赢了,可陆军总共才10万人,海军的吨位连英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真要隔着太平洋来中国占一块地,光驻守的军费就是个天文数字,美国根本扛不住。
更何况,那时候七国之间早就有矛盾了日本和俄国在满洲快吵到动手,英国和法国在华南暗地较劲,德国还担心英国和日本联手,断了自己在山东的路。
随便哪个国家多占一点,都可能让其他国家炸锅,美国这时候站出来,正好能插一手。
美国反对瓜分,不是不想占便宜,是算过账,知道抢地不划算,还不如换个方式捞好处。
这账主要算在三方面,实力上的账,美西战争后,美国虽说抢了菲律宾这些殖民地,可军费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要是再在中国占块地,光派兵驻守、维持秩序,花的钱就能把当年联邦财政的一大部分搭进去。
美国那些官员不傻,知道这种赔本的买卖不能干。
当时有个叫马汉的军事理论家,提过“海权论”,里面就说中国的市场很重要,但没必要非要占土地,费劲还不讨好。
然后是利益上的账,这才是美国最在意的。
1895年到1900年这几年,美国卖给中国的东西越来越多,从1100万两银子的量涨到了2440万两,像棉籽油、面粉这些东西,赚的利润能到三成多。
要是中国真被七国瓜分了,每个国家肯定会在自己的地盘上设关税壁垒,美国商人再想进去卖东西,门都没有。
美国那些大资本家怎么可能答应?所以反对瓜分,其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
还有就是形象上的账,那时候美国正忙着拉拢拉美国家,天天喊着“反殖民”的口号,显得自己多正义。
要是这时候跟着其他国家一起瓜分中国,不就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当时美国要搞国会中期选举,反战派的选票很重要,真要参与瓜分,这些选票肯定就没了。
所以美国后来提出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主张,1900年10月到12月,还连续给其他列强发照会,说要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但条约口岸、铁路运费得人人平等,中国的关税还得由列强一起管。
说白了,就是“土地我不要,市场必须给我”。
俄国当时的财政大臣维特说得特别直白:“华盛顿要的是一扇永远敞开的门,而我们却得替他们守门。”
我觉得这话太到位了,美国这是用“自由贸易”的名头,干着垄断市场的事儿,比直接抢地还精明。
可能有人会问,七国那么想瓜分中国,为啥最后还是同意了美国的主张?其实原因挺多的。
除了七国之间互相提防、怕打架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义和团没彻底散。
当时直隶、山西还有20多万义和团成员转到地下,继续跟联军对着干。
要是列强再强行割地,光镇压这些人就得花不少钱,占领成本太高了。
而且美国还扔了个“胡萝卜”说只要其他国家同意“门户开放”,美国就承认他们在华的“特殊利益”,还承诺不跟他们抢菲律宾以北的领土。
这么一来,其他国家觉得不吃亏,也就松口了。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了字,里面没提割地的事儿,只让清政府赔4.5亿两银子,这钱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
美国代表柔克义在日记里写:“我们没有得到一英寸土地,却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你看,这话把美国的心思暴露得明明白白。
不过有件事必须说清楚,美国虽然反对瓜分,但也没少干坏事。
他们当时派了5800人参与攻打北京,骑兵第6师在保定府杀了700个平民;天津的美租界还趁机扩大了1200亩;后来分赔款的时候,美国分了3290万两银子,折合成美元有2440万,这钱占了美国1901年联邦财政收入的不少份额。
后来还是中国公使梁诚在1904年到1907年之间反复交涉,美国才在1908年把多收的1278万美元退回来,用来办学校。
所以说,美国的“反对瓜分”,根本没让中国人少受苦难,只是换了种更隐蔽的方式掠夺而已。
再往后看,这“门户开放”的影响还挺久。
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这主张被写进了《九国公约》,成了国际法条文;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又借着《中美商约》,把“门户开放”升级成了全面最惠国待遇;1999年中美谈WTO的时候,美国还拿“门户开放”说事儿,要求中国开放金融、电信、零售这些领域。
1900年的时候,中国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商量怎么分自己;2001年中国加入WTO,用全球市场的机会发展自己;到现在,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也有1850亿美元。
当年拿着“门户开放”算计中国的美国,现在也得好好算算中国资本带来的影响了。
如此看来,历史从来没有简单的好人和坏人,只有不断变化的谁强谁弱。
现在有些西方智库,把中国的“产能过剩”“国企补贴”说成是“破坏自由贸易”,这逻辑跟1900年美国那套简直一模一样规则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喊着自由;对自己不利了,就赶紧筑墙。
读懂了1900年美国那句“反对瓜分”,就不难看懂现在的各种“去风险”说法。
这些都不是啥良心发现,只是算完利益后做出的选择。
毫无疑问,只有自己国家强大了,才能把“门户”的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让开放成为自己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别人施舍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