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古话揭示了古代功臣们常常面临的悲惨命运,尤其是那些帮助开国皇帝打天下的英雄们。但历史上,也有一位皇帝对功臣特别宽容,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43年2月28日,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已年过四十,回忆起当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心中满是感慨。此时距离晋阳起兵已经过去了26年,李世民决定为这些忠臣做点什么。他指示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制了24位功臣的画像,并请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自己亲自写下赞词,以此纪念和表彰他们的功绩。
这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和秦叔宝。
这24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长期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的亲信和嫡系;另一类是功勋卓著,但与李世民关系较为一般的臣子;第三类则是隋朝的旧臣或将领,后来的归顺者。从这些名字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李世民的宽广胸怀。他曾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我则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才能不能兼备,我常弃其所短,用其所长。人主多恶谏臣,而我未尝因直谏黜责一人。”
然而,在这24位功臣中,唯一一位被唐太宗处死的是侯君集。这位曾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究竟犯了什么罪,以至于唐太宗不得不亲手除掉他呢?原因是他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
侯君集在贞观年间,因灭高昌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唐太宗的宠信。然而,他私自将高昌的宝物据为己有,事后虽然被囚禁,但最终仍被释放。侯君集心中不满,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不久后,太子李承乾开始担心自己可能会被废除,于是密谋反叛。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在太子东宫任职,李承乾试图拉拢侯君集加入自己的阵营。然而,谋反的计划最终败露,侯君集也被牵连进来,被捕入狱。
唐太宗本希望宽恕侯君集,但朝中大臣纷纷认为侯君集的罪行无法宽恕,必须严惩以儆效尤。最终,唐太宗决定按照大臣的建议,处死侯君集。临刑前,唐太宗特地亲自见了侯君集一面。史书记载了两人告别的情景:唐太宗走到私室,跪伏在地的侯君集前,深情地说:“与公永别了,从今以后,因君之故,我不忍再上凌烟阁!”话音未落,唐太宗泪如雨下,痛苦地哭泣不止。侯君集也失声痛哭,无法站起。
这场告别,是唐太宗与功臣间悲切的最后时光,展现了他对旧臣的深情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