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和北魏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尤其是在刘宋尚未建立之前,刘裕就与北魏结下了仇恨。刘裕曾北伐,但在战斗中遭遇北魏军队的袭击,最终通过巧妙的却月阵大败敌军。刘裕去世后,北魏趁机南下,占领了黄河流域。到了宋文帝刘义隆执政时期,他曾三次尝试北伐,然而都以失败告终。北魏趁机进一步南侵,甚至将军队带到长江边。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刘裕的孙子却背叛了刘宋,投奔了北魏。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一、天潢贵胄
这位投奔北魏的刘宋皇族,名叫刘昶,字休道,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九子,母亲是谢容华,也就是说,他是刘裕的孙子。刘昶出生于元嘉十三年(436年),年仅十岁时就被封为义阳王,拥有二千户的封邑。十五岁时,他被任命为辅国将军,负责管理南彭城和下邳两地的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昶逐渐得到更多的职务和责任。到了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所杀,刘昶短暂地被任命为散骑常侍。
此后,孝武帝刘骏登基,刘昶被任命为太常,接着被派往外地担任重要职务,先后担任了东中郎将、会稽太守等职务,并负责五个郡的军事事务。虽然他的职务和地位逐渐上升,但他一度频繁被召回朝廷,也时常被外放到其他地方,甚至有一次因为坐斥皇太后龙舟而被免去开府。到了464年,刘昶被再次外放。
二、大祸临头
刘昶性格急躁,常常无法忍受皇帝的过度约束,因此在孝武帝在世时,他就已经频频遭到猜疑和怀疑。民间甚至开始传言,刘昶有异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疑虑变得愈加严重,尤其是在前废帝刘子业即位之后。刘子业为人狂暴,任性无道,常常处决朝中大臣,导致许多朝臣都感到恐惧。永光元年(465年),江夏王刘义恭被刘子业所杀,刘昶觉得时局已经危险,于是上表请求入朝。实际上,他是想借此机会探探刘子业的态度。刚开始,刘子业对他说,“义阳(刘昶)与太宰(刘义恭)谋反,我正打算讨伐他,现在知道你来求和,我觉得很好。”然而,刘子业又不断逼问刘昶,认为他与刘义恭有勾结,甚至开始怀疑刘昶有谋反之心。刘昶意识到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便准备动身逃跑。为了避免遭到杀害,他决定夜间偷偷带着几位亲信逃离京城,奔向北魏。
三、投奔北魏
刘昶逃跑时,事先并没有得到外地的支持,他的亲军将领都心存异议,很多人怀疑他是否真心反叛。最终,刘昶没有办法发动起义,只能孤身逃往北魏。他抛下了母亲和妻子,只带着自己最宠爱的妾。抵达北魏后,刘昶得到了相当高的待遇。北魏将他封为丹阳王,并任命他为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还赐婚给尚武邑公主。北魏对他礼遇有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宋政局发生了剧变。刘子业被杀,刘昶的第十一弟刘彧即位。宋明帝曾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试图将刘昶接回,但未能成功。后来,北魏将刘昶的封号改为晋熙王,而他在北魏度过了十多年。期间,刘宋的政权被萧道成篡夺,而北魏则以刘昶复仇为名,发动了对南齐的战争。刘昶也参与了这场战争,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直到497年,刘昶在彭城病逝,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