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初期,八路军的编制非常简陋,只有三个师的规模。然而,到了抗战后期,八路军的编制逐渐完善,军分区的兵力大致相当于国民党的一个师,而二级军区的兵力甚至能与国民党的一个军或集团军相匹敌。需要注意的是,八路军的军区司令员、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位的军官并没有军衔,这也是为什么有“八路军只牺牲了一名将军”这一说法。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是一位被誉为“敢在日军头上跳舞”的战将——孙伯龙。孙伯龙是一位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曾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而自愿加入抗日行列,最终成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
孙伯龙出生于1903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官乡的李庄。他从小聪明,学习成绩优秀。六岁时,他就开始上私塾,1922年考入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孙伯龙在校期间结识了同乡朱道南,两人常常讨论祖国的未来。
1926年,孙伯龙毕业后,毅然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在这里,他刻苦钻研军事知识,立下了“救国拯民,复兴中华”的宏愿。1928年,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孙伯龙随军北上,后被任命为峄县县党部常务执行委员,也就是后来的书记长。
在峄县任职期间,孙伯龙积极推动进步思想,创办了血花书店,公开宣传解放妇女和提高女权,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精神风貌。然而,由于帮助共产党,他遭到了国民党内部的排挤,最终在1934年被罢官。
被罢官后的孙伯龙回到家乡,开办文庙小学,投身教育事业。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后,鲁南地区形势急剧恶化。孙伯龙目睹日军暴行后,感到极度愤慨,决定组织起抗日武装。他动员群众筹集枪支,成立了一支约30人的武装力量。由于纪律严明,保护民众,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壮大,最终人数突破了100人。
1938年4月,孙伯龙率领抗日武装赴峄西,与邵剑秋领导的抗日武装联合开展游击战,频繁地袭击日军,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情绪。6月,孙伯龙的部队与其他抗日力量共同组成了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联合进行战斗,击毁铁路、袭击火车,敌人节节败退。
到了1939年秋,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鲁南抱犊崮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孙伯龙的部队正式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改为苏鲁支队,归一一五师建制。罗荣桓政委曾对孙伯龙说:“运河地区地理重要,必是日军必争之地,你们必须顶住,要敢在日军头上跳舞。”
12月,孙伯龙被任命为运河支队支队长,领导部队开展抗日活动。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巧妙的伏击,孙伯龙屡次重创敌军。1940年10月,日军集中重兵进攻运河支队,孙伯龙指挥得当,成功守住阵地并在夜色掩护下突围,击毙日军近400人,自己部队仅损失50人。
因战功显赫,孙伯龙在同年11月被任命为鲁南军区副司令员。1941年2月,孙伯龙带领部队开辟了黄邱山抗日根据地,再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1942年1月1日,孙伯龙在一次与日军的激战中不幸牺牲,年仅39岁。
孙伯龙的一生充满了英勇与传奇,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战将,更是一位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