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门楼上,吕布被绳索捆绑,向曹操求饶。他恳求曹操,表示现在天下已经没有什么能威胁曹操的了,唯一的威胁就是自己。他说,如果曹操让他带领骑兵,而曹操自己指挥步兵,那么平定天下将会轻松无比。听了这些话,曹操脸上露出了犹豫的表情。
就在这时,刘备赶紧上前,提醒曹操:“你难道忘了,吕布曾是如何背叛丁原和董卓的吗?”他暗示吕布极为反复无常,曾在丁原和董卓的手下得到重用,甚至像父子一样相待,可最后却反目成仇,杀害了他们。因此,刘备劝曹操杀掉吕布。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和曹操是敌人,他当然不会给曹操提供有利的建议。按理说,如果刘备认为吕布反复无常,他应该劝曹操留下吕布,而不是让曹操杀掉他。其实,刘备的真实想法是,他怕吕布若被曹操收养,便会增强曹操的实力,那时他更难与曹操抗衡。
不过,吕布的确是一位反复无常的人物。早年在丁原和董卓麾下,他随时能够反叛,而后在徐州,他不顾刘备的好意,反而夺取了刘备的地盘。刘备曾想收服吕布,但没想到吕布在短时间内就将徐州占据,反让刘备成为了流亡者。
在三国时期,刘备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领导者,他的用人之道也有一套。虽然他没能收服吕布,却怕吕布被曹操收用。吕布这类反复无常、难以捉摸的人物,是非常危险的。这个角度也能反映曹操的才能——他擅长收揽人才,尤其是在笼络复杂的人物上,曹操的手段非常高明。
我们再来看庞德的故事。庞德是西凉人,最初是马超的部下,一直忠诚地跟随马超。即使在马超众叛亲离、走投无路时,庞德依旧没有背弃他。后来,庞德随着张鲁投降曹操,成了曹操的部下。尽管庞德并非曹操的原属部下,且曾和曹操对抗过多年,但最终,他依然为曹操效力,死于沙场。
曹操最初对庞德的信任并不多,因为庞德曾效力过马超,甚至在曹操最为耻辱的潼关之战中,庞德也参与其中。然而,曹操并未计较这些过往,他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庞德。曹操还推崇庞德的才能,他认为庞德是个勇猛的将领,因此任命庞德为关门亭侯。庞德的忠诚和曹操的宽容让庞德感激涕零,最终誓死效忠曹操。
然而,庞德的忠诚最终并未能保全自己。在襄樊战役中,庞德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但最终被关羽俘虏。与当时已被俘并苦苦求饶的于禁不同,庞德宁死不降,誓言不为敌人效力。尽管关羽极力劝说,庞德依旧坚守立场,最终被杀。曹操听闻庞德的死讯后,感到非常痛惜,眼中含泪。
刘备劝曹操杀吕布的真正原因,在于吕布如果被曹操收养,必定会成为曹操更强的助力。与庞德不同,吕布的反复无常让任何人都难以信任。如果曹操成功将吕布收为己用,必定会对刘备构成更大的威胁。
曹操的用人之道非常高明。他不仅仅是依靠金钱和权力拉拢人心,更多的是通过宽容与任用有才能的人。例如,他对庞德的接纳就是不计过去的恩怨,仅凭庞德的才能来评定是否留用。曹操并不关心庞德曾与自己为敌,而是看中了庞德的勇猛和忠诚。庞德因此深感曹操的宽广胸怀,并誓死效忠。
然而,曹操所用的这些人并非他完全信任的对象。在他麾下,真正能够信任的将领寥寥无几,如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等亲族将领。曹操的用兵策略虽然高明,但他对于他人的信任却从不轻易给予。
与曹操手下众多能够依靠的部下不同,关羽则是一个例外。无论曹操如何使尽手段,关羽始终未曾被打动。曹操曾试图用金钱、美色、职权等手段收买关羽,甚至频繁宴请关羽,但关羽心中始终不忘刘备的恩情。最后,关羽选择在白马之战中击败颜良,凭着对刘备的忠诚,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身边。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和将领中,唯有关羽始终坚守自己的忠义之心。他不为曹操的任何恩惠动心,最终被后人尊为“忠义之神”。这也是为何关羽的忠诚,成为了三国历史中最为典型的英雄形象,永远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