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多觉得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后,是真心实意归顺了。
可细琢磨琢磨,孟获那性子,刚猛又倔强,哪能轻易就服软?
其实啊,他心里一直憋着股劲儿,因为他的杀手锏压根还没亮出来,怎么可能甘心认输?
先说说孟获前几次被俘的事儿。
第一次被擒,他喊着“我是不小心才中了你的计,不算真输”;第二次被俘,又说“是手下人背叛我,不是我打不过你”。
大伙儿听着觉得他是找借口,可实际上,孟获心里有底。
他手里握着一张王牌,那就是南方的“瘴疠之术”和“藤甲兵”的后手。
南方那片地方,山高林密,瘴气弥漫。
本地人从小在这儿长大,早就习惯了,可北方来的蜀兵不一样,一沾瘴气就浑身发软,上吐下泻,根本没法打仗。
孟获早就跟当地的部族长老们商量好了,要是实在打不过诸葛亮,就把蜀兵引到瘴气最浓的“三江城”一带。
那儿的瘴气能让人三天内失去战斗力,到时候再派伏兵偷袭,保管能把诸葛亮的军队一网打尽。
这招儿他藏得严实,连身边最亲近的副将都只知道大概计划,没摸清具体细节。
还有藤甲兵,大伙儿可能觉得诸葛亮后来用火攻破了藤甲兵,可其实孟获一开始没打算过早用这支部队。
藤甲兵的藤甲得用桐油浸泡三年才能做成,刀砍不进、箭射不透,可就是怕火。
孟获原本的想法是,等诸葛亮的军队在南方耗得差不多了,士气低落的时候,再让藤甲兵突然出击,打蜀军一个措手不及。
他还特意在乌戈国附近修了秘密营地,专门训练藤甲兵的突袭战术,就等着关键时候给诸葛亮致命一击。
前几次被俘,孟获心里一点儿都不慌。
他觉得诸葛亮不过是靠些小计谋赢了几次,根本没见识到南方真正的厉害。
每次被放回去,他表面上召集人马准备再战,实际上是在偷偷调整杀手锏的部署。
一会儿去查看瘴气区域的风向,确保到时候能把瘴气引向蜀军;一会儿又去乌戈国,检查藤甲兵的训练情况,生怕出半点差错。
他总想着,等下次再跟诸葛亮交手,就把这两招儿亮出来,到时候不仅能赢回面子,还能把蜀军赶出南方,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南方之王。
诸葛亮其实也隐约察觉到孟获心里藏着事儿,每次擒住孟获,他都不急着逼孟获投降,反而派人偷偷观察孟获回去后的动向。
后来诸葛亮摸清了孟获的底牌,知道了瘴气和藤甲兵的事儿,才提前做了准备。
他让随军的军医研制出解瘴气的药方,又派人去打探藤甲兵的弱点,最后才用一把大火破了藤甲兵。
直到这时候,孟获的杀手锏全被诸葛亮破解了,他才彻底没了脾气,真心实意地归顺了。
现在再回头看这段故事,就明白孟获一开始不服诸葛亮,真不是嘴硬。
他手里攥着能扭转战局的杀手锏,心里有底气,自然不愿意轻易低头。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看透了这一点,一步步破解了他的底牌,才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
这“七擒七纵”的背后,既有诸葛亮的智慧,也藏着孟获不服输的倔强,还有那没来得及完全施展的杀手锏,让这段故事变得更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