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许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很久才得以实现,收复台湾就是其中之一。最初,清朝并没有足够强大的水军,再加上要解决鳌拜、吴三桂等问题,收复台湾的计划一直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683年,施琅训练出了强大的水军,清军终于一举收复台湾。这无疑是清朝的一项重大成就,但收复台湾后,清朝的水军却逐渐没落,因为清朝并不再需要水军。
然而,施琅在成功收复台湾后,曾向康熙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继续出征,攻占日本,仿佛要重演元朝忽必烈的征日梦想。康熙听到这个提议时感到很高兴,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拒绝了施琅的建议。那么,为什么康熙没有采纳这个提议呢?
原因在于,到了清朝时期,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友好。明朝时期,日本的倭寇经常侵扰中国沿海,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明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防范倭寇的威胁。进入清朝时,日本对清朝的态度更加敌对,甚至有意取代清朝成为东亚的霸主。尽管在清朝初期,日本曾对清朝心生畏惧,毕竟当年外族建立的元朝曾进攻过日本,差点导致日本灭国,但很快日本恢复了强势,倭寇不断袭扰中国沿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施琅提出了要利用强大的水军进攻日本,彻底消除倭寇这一威胁的建议。他认为,如果清朝能够从台湾出发,一路向北,最终攻占日本本土,便能消除长期以来的麻烦。实际上,施琅的提议也带有个人的野心。收复台湾后,他在清朝已不再具有那么高的战略价值,因此希望通过进攻日本来再次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康熙的重用。毕竟,攻占日本的任务远远不止一两年就能完成,清朝若要成功,必须拥有一支更为强大的水军。
总的来说,施琅的提议虽具有远见,但康熙并未采纳,原因在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清朝的战略考量,使得征日计划显得过于冒险,且不符合清朝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