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为何能够接替尧,成为新的掌权者呢?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几千年来它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其实,这场洪水的治理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一开始,洪水肆虐了九年,但治理工作并未成功,百姓们依然遭受着洪水带来的灾难。这个时候,必须再次召开会议,这也是第四次选拔会议,因为前面已经召开过三次会议了。此次的选拔不再仅仅是为了选一个能治洪水的人,而是选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领导者。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人能治理好天下,自然也能够治好洪水。而选拔标准仍是先治理洪水,于是大家一致推荐了鲧,因为他被认为能治理洪水,但最后他还是未能成功,甚至连接班的资格也没有。 此时,尧已经在十多年前开始考虑选自己的接班人,并且为此召开了三次选拔会议。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尧的年龄已大,洪水问题也愈加严重。因此,尧认为选择接班人的问题更加迫切。而不仅是尧,群臣百官,甚至整个天下的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答案——谁能继承尧的位置,成为新一任的领导者,谁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尧本来有一个儿子,按照传统来说,尧去世后,理应是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这本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尧并不像传统的君王那样以亲情为先,他无私地决定为天下选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接替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尧发现自己的儿子并不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因此决定另选他人。这让原本简单的继承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也让尧的权力交接成了当时整个中华大地上的一大难题。无论如何,十多年过去了,问题依然未能解决,尧只能再次召开选拔会议。 大家知道,在第一次会议上,尧曾提议由自己的儿子继位,但被他自己否定了。第二次会议时,尧询问大家谁能接替自己,大家推荐了共工,但尧又否定了。到了第三次,尧则询问谁能治好洪水,大家推荐了鲧,结果还是被尧否定了。到了第四次,尧的做法发生了变化,他不再询问谁能接班或治水,而是直接对当时四位重要大臣说:你们看,我已经在位70年,年岁已高,必须有人接班。既然之前你们推荐的人都没能成功,而鲧也未能治好洪水,怎么办?我将我的位子交给你们来决定。四位大臣听到后都惊讶不已,立刻拒绝说:不行,我们的德行不足,无法继承您的伟业。 尧听后,微微一笑,便说了四个字:明扬侧陋。所谓明扬,就是要将那些具有崇高德行和智慧的人选出来,让他们的光辉更加闪耀,并赋予他们应有的责任和位置,发挥出他们的才能,照亮天下。而侧陋则指的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界限,可以从更广泛的群体中寻找人才。这意味着,尧认为如果一直局限在朝中的大臣、自己的亲戚或诸侯中挑选,可能会错过真正有能力的人选。因此,尧决定扩大选人范围,不论出身,只要德行高尚、才华出众,就可以被选中。 接下来,我们的主角——舜,正式登场。大家推荐了舜,但尧并没有立即决定让他继位,而是决定先对舜进行考察,了解他是否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从尧的第四次选人会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继承问题上的思考非常深远。他的做法堪称创新与完美。首先,古人通常选择继承人时,会先从自己的亲戚、家族、甚至下属中选拔。但尧却打破了这一传统,他决定选择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也非自己部下的人,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显示出他对治理天下的远见与责任心。其次,尧显然已经在心中确定了舜这个候选人,但他并没有直接让舜接班。因为要从一个平民百姓中选出一个人来继位,这对当时的许多人来说可能难以接受。尧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方式。 因此,舜能够接替尧,成为新的掌权者,经历了许多艰难的选择和考量。而尧能够把自己的权位交给舜,更是历尽了千辛万苦,最终才做出了这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