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七十列传·滑稽列传》中曾这样评价楚国大臣优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这句话便是对他智慧与幽默劝谏方式的真实写照。 春秋时期,楚国曾有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与楚庄王。这些霸主们带领自己的国家,通过加强军力、提升国家经济,最终达到了称霸诸侯的地位。楚庄王就是其中一位霸主,但他并非一开始便能显现出英明的统治。最初,他刚登上王位时,政事荒唐不堪,甚至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后来,他听从了忠臣的劝告,悔过自新,才使楚国逐步强盛。 楚庄王本名熊旅,是楚穆王的儿子。登基后三年,他的国家内乱不断,天灾也接连发生。楚庄王在初期任用了几位权臣,如成嘉、斗般、斗椒等人,自己则深居宫中,饮酒作乐、养马逗狗,对政务漠不关心。 在这一时期,楚庄王生活颓废,认为国家的灾难是天意对他个人的惩罚,因此他不再处理朝政,沉迷于狩猎和饮酒。宫中,他养了大量的马,其中有一匹白马尤为健壮,是他最为宠爱的马匹。为了这匹马,楚庄王特意为它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马厩,派遣了上百名奴仆专门照料它。马厩中铺满了精美的锦缎,马儿的床铺由珍贵木料打造。夏天时,有人专门给它扇风,冬天则为它盖上厚被。可以说,楚庄王的生活并不如这匹马优越。
这匹马本应在草原上自由奔跑,但由于楚庄王的宠爱,它只能过上不自然的生活。它的食物都是蜜饯和枣干,吃得过好,导致它肥胖并缺乏运动,最终死于病重。楚庄王十分伤心,决定按大夫的礼节为它举办葬礼。他为了避免旁人劝谏,下令: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面对楚庄王的命令,朝中大臣们都明白他正处于悲伤之中,不敢言语,只得顺从。然而就在大家都准备按照楚庄王的意思办时,楚庄王的一位大臣——优孟,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优孟是优伶出身,后来由于获得楚庄王的赏识,成为了楚国的重臣。他进入宫殿后,楚庄王立刻猜到他来意,准备借此机会杀鸡儆猴。优孟开口的第一句话出乎楚庄王的预料,他说:陛下,以大夫之礼葬爱驹不可,应该用国君的礼节将其葬送。 楚庄王不解,便问他为何如此,优孟接着解释道:此马非同一般,乃陛下最为心爱之物,葬礼当更加隆重,使用国君的礼节更为合适。楚庄王听后感到震惊,优孟继续说道:臣请用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和豫章木为柱,发甲卒为穿壙,老弱负土,齐赵陪位於前,韩魏翼卫其後,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楚庄王这才明白,优孟其实是在通过讽刺的方式劝他放弃过度的葬礼,以免被其他诸侯耻笑。此时,楚庄王感到自己已经无法收回命令,他只能将问题交给优孟:爱卿,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优孟毫不犹豫地回答: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优孟直接告诉楚庄王:请陛下将爱驹葬入我的腹中。楚庄王听后顿时恍然大悟,开始反思自己的荒唐行为,觉得此事的处理方式实在好笑。最终,他决定将这匹马送进御膳房,烹饪成美食,宴请百官。这一次劝谏,不仅化解了楚庄王的悲伤,也让他开始意识到不应过于沉迷于眼前的得失。优孟的劝谏对楚庄王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楚庄王从此不再沉迷于奢华的生活,而是开始专心处理朝政。他解散了乐队,将宫中的舞女遣散,日夜忙于政务。 几个月后,楚庄王亲自带领军队出征,在战场上指挥作战,成功击败了庸国的军队,彻底消灭了庸国。五年后,楚庄王再度带领军队出征,击败了陆浑之戎,并成功抵达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周定王惊恐万分,派遣大夫来慰问楚国军队。展示了实力后,楚庄王带领军队凯旋而归。 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楚国逐渐强盛,先后灭掉了陈国、郑国、萧国,并迫使宋国臣服。最终,中原小国纷纷向楚国俯首称臣,而楚庄王也成为了中原的霸主。那个曾经昏庸的年轻君主,经过优孟的劝谏,最终实现了从荒唐到英明的转变。 正如那只轻轻振动的蝴蝶翅膀可能引起一场及时的风雨一样,优孟的幽默劝谏不仅保全了楚庄王的面子,也激发了他振作的勇气。此后,楚庄王发愤图强,逐步兼并周边国家,壮大楚国的军事实力和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了中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