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到了夏桀的手中,已经腐败透顶,内外危机四伏。很多诸侯看到局势不妙,纷纷选择背叛夏朝,转而投向商族。商族首领汤看准了这个时机,决定发动战争,推翻夏桀的统治。 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大获全胜,彻底打败了夏桀,这场战役成为了商汤历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商汤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那么,商汤究竟做了哪些准备呢?
首先,在内部治理上,商汤做出了重要的布局。他将自己的居住地迁至亳地,这不仅是因为先王帝喾曾在那里定居过,更因为亳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为日后的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商汤实施勤政爱民的政策,他体察民情,鼓励民众发展农业、养殖业,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带动了社会的繁荣。在人才的选拔上,商汤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重用了许多有能力的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伊尹。伊尹原本是个奴隶,但商汤发现他的才干,于是提拔他为右相。 在外交方面,商汤一方面揭露夏桀的暴政,另一方面推行仁政,积极争取民心。有一次,商汤在外出时看到一个猎人在山林中布下了一个大网,猎人一边张网一边祈祷:上天保佑,天上的飞鸟、地上的野兽都能进我的网中!商汤听后叹息道:如果把网张得这么大,鸟兽很快就会被捕尽,这样太残忍了。于是,他命人将网的三面收起,只留一面,让猎人祈祷:想从左边逃走的就从左边逃,想从右边逃走的就从右边逃,不听命令的就进我的网。商汤的网开三面一举赢得了民心,许多归附的诸侯纷纷表示称赞。 在军事上,商汤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先从削弱夏桀势力的附近部落入手,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时,商汤的邻居葛部首领葛伯由于未按时举行祭祀,商汤派人前去责问。葛伯表示由于贫困,缺乏牲畜进行祭祀。商汤便送去了一批牛羊,但葛伯却将这些牲畜杀掉吃掉。商汤再派人送去粮食,却遭到了葛伯的抢夺,并且在途中杀害了送饭的孩子。此事引起了公愤,商汤趁机发动了军事行动,消灭了葛部,并且迅速占领了周围几个部落。通过这种方式,商汤不仅削弱了夏桀的势力,还吸引了大量诸侯的支持和归附。 接着,商汤的目光转向了有洛部落。该部落在建筑技术上极为出色,但忽略了农业和粮食储备。正好在这时,天灾降临,有洛部落发生了饥荒,商汤趁机出兵,顺利攻占了有洛部。这一连串的军事行动,逐步削弱了夏桀的力量。 在与其他诸侯的交往中,商汤非常灵活,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有实力的诸侯,他采取联姻和拉拢的策略。例如,荆国在当时非常强大,商汤并不敢贸然进攻,而是采取了通过展示军力和送上贵重礼物与荆国谈判的策略。最终,荆国同意与商汤达成永不侵犯的协议,并承诺在一方遇到困难时相互援助。 为了更好地掌握敌情,商汤在战争过程中创新性地开展了用间策略。他亲自带兵追赶逃亡中的伊尹,并将其射伤。伊尹回到夏都后,凭借着出色的才干,获得了夏桀的重用,并被任命为官。此时,伊尹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得了夏桀妻子妺喜的信任,妺喜因争宠心情烦躁,开始向伊尹透露夏王朝的内部秘密。这为商汤提供了宝贵的情报,使他更加了解夏桀的内部矛盾。 在经过一系列巧妙的政治和军事操作后,商汤决定停止向夏桀纳贡,以此来试探其反应。夏桀果然大发雷霆,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及时反应,向夏桀道歉并继续纳贡,成功平息了夏桀的怒火,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不久后,夏桀的权力开始动摇,他开始斩杀忠臣,甚至遭到许多部队的背弃,九夷之师的支持也大大减少。商汤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决定发动最终的攻击。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正式开始了对夏桀的战争。他召开了誓师大会,发表了震天动地的《汤誓》,公开揭露夏桀的暴政,并表示自己是天命所归,誓要替天行道,讨伐夏桀。在誓师之后,商汤带领精兵绕道出击,突袭夏都。夏军由于缺乏准备,加上突如其来的大雨,士气低落,许多将士纷纷弃甲逃跑,夏桀也在混乱中逃走。最终,夏桀在南巢被俘,并被流放至此,最终因饥饿而死。商汤战胜夏桀后,得到了各路诸侯的支持,举行了祭天仪式,并正式登上了王位,建立了商朝。通过伐谋、伐交、用间和伐兵四大战略,商汤迅速击败了夏桀,为历史上的汤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一胜利不仅为商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对后世的战争理论和军事战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