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的兵制差异显著。战国时期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制度,也就是说,只要是身体健康、能上战场的男子,都能被征召入伍。战争结束后,这些参战的民兵将会返回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为下一场战争积累粮食。这种制度有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几乎全部被调走,农田空旷,家中劳动力短缺,若战争持续时间较长,实质上就变成了各国之间谁能撑得久、谁能保存更多粮食的较量。因此,也出现了军队粮食不足时,不顾百姓死活、强行抢夺粮食的情况。比如,历史上有记载的白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事的。
那么,战国时期的各国就一直不缺粮吗?事实上并非如此。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很多有关历史的记载被销毁,导致我们今天对于当时的史实了解有所偏差。虽然七国争霸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缺粮的情况,但史书上鲜少提及。当时战争的粮食供应问题未必完全消失,只是许多资料没有留下来。相比之下,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丰富,尤其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自己是蜀国人,因此对于蜀国的历史记载非常详尽,连缺粮的原因、具体情况都写得非常清楚。 到了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进行了兵制改革。蜀国宣称自己是刘汉宗室的正统继承者,非常注重百姓的口碑,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任意抢夺粮食。为了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诸葛亮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确保每几个士兵就能有足够的粮食和物资支撑。这一改革让蜀国的士兵更加专业化,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然而,尽管如此,征粮仍然是蜀国面临的巨大挑战,缺粮问题成了诸葛亮不得不应对的难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的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在那个时代,粮草的运输非常困难,沿途的高山峻岭让运输速度极慢,且路途上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运送粮草的士兵不仅需要自己吃饭,而且途中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供给线过长,尤其是遇到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等自然因素时,粮草的运输时间常常被拖延。等粮草终于运送到军营时,送粮的士兵还需要留下部分作为回程口粮,这就使得每次能实际送到的粮草数量大大减少。 尽管诸葛亮在多个经典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他的战略眼光可谓是如神一般,但在如何确保军粮方面,他还是不如曹操那样考虑得周全。在经历了几次北伐缺粮的困境后,诸葛亮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解决。但是,当他准备实施屯田政策时,因病去世,未能将这一改革落实。事实上,曹操早早就意识到粮草供应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战斗之前就开始大规模的屯田,确保军粮的稳定供应,这也是曹营在战争中不会缺粮的关键所在。诸葛亮若能早些落实屯田政策,或许蜀国的命运会有所不同,缺粮问题也未必会成为蜀国最终战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