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原名卫鞅,因在秦国实施变法并取得显著成绩,成功收复河西后,才被称为商鞅。
秦孝公在继位后,发现秦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国家,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广泛寻找有才之人。 在求贤令中,秦孝公提到,秦国经历了几代国君的乱政,导致国家危机四伏。只有能够恢复穆公霸业的贤能之士,才有机会担任高官并共同治理秦国。 卫鞅看到这一令后,深感震惊,因为求贤令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先王的过失,同时也提出了与当权者共同治理秦国的可能性。秦孝公能有如此胸怀,显示出他远大的理想,不仅仅是恢复穆公的霸业,更是要成就王朝的伟业。 于是,卫鞅决定前往秦国。他与秦孝公三次面谈,第一次讨论帝道,讲述了三皇五帝的事迹,秦孝公对此十分不满,愤怒至极。第二次卫鞅提出王道,引用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事例,秦孝公依旧怒火中烧。到了第三次,卫鞅提出霸道的理论,秦孝公与他讨论了三天三夜,最终心情大为振奋,决定任命卫鞅推行变法,强化国家实力。 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推行以军功为基础的奖励制度,严格禁止私斗,实施根据军功划分的二十等爵制度,同时注重农业发展,奖励耕作和丰收,耕地多的农民也可以获得封爵。 通过这一系列变法措施,秦国不仅变得更加强大,也使得兵力强盛。变法实施的二十年间,秦国经历了多次重要战役。第一次,秦国新军以两万人的兵力,与魏国的三万武卒激战,最终大获全胜,这一胜利让秦国声名大噪。 通过这一场战斗,秦国不仅提升了军事实力,还一举收复了河西,声威震动四方。河西归属后,秦孝公将卫鞅封为商君,以表彰其功勋。 然而,秦孝公去世后,秦国的旧有世族势力卷土重来。甘龙等老世族将商鞅列为十大罪状,商鞅因此开始担心贵族的报复,准备逃离秦国。他匆忙逃亡,在抵达秦国边境时,因为违反秦国的法律规定——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无法找到合适的住处,最终只得在一旅店停留。而由于缺乏验与传的证明,他无法获得住宿。面对困境,商鞅忍不住长叹道:我这是作法自毙呀!这一句话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作法自毙。 最终,商鞅被车裂处死。虽然商鞅遭遇了如此惨烈的结局,但他所实施的变法依然未被废除。秦惠文王继位后,仍然保留了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使其完全融入了秦国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无论谁也无法撼动这一变法在秦国历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