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吴之战是三国时期的最后一场大战,西晋六路大军水陆并进,迅速摧毁了东吴这个在江东割据了五十余年的政权。这场战斗的胜利标志着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来持续百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结束,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然而,西晋如此迅速地灭亡东吴,反而引出了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东吴凭借着长江这一天然屏障,手握二十万兵力,又统治江东超过半个世纪,为什么会在西晋一击之下,仅仅坚持了四个多月就彻底崩溃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外部原因来分析。西晋灭吴之战并非毫无预兆,事实上,西晋与东吴之间早已进行过一次较量,那就是西陵之战,参与者是晋国的大将羊祜和东吴的大都督陆抗。当时,东吴守卫重镇西陵的步氏家族叛变,投降了西晋,这一事件使得东吴上游的局势急剧恶化。羊祜迅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够把握住,或许就能一举灭掉东吴。 羊祜立刻做出决定,派遣将领徐胤从上游蜀地顺江而下,直取西陵上游的防线;与此同时,他还派遣杨肇率领两万余人,赶往西陵增援步氏家族。步氏家族在西陵经营已久,根基深厚,预计能够抵挡陆抗的进攻,为西晋争取时间。羊祜自己则带领五万大军直奔江陵。他利用兵力的优势巧妙布阵:如果陆抗继续攻打西陵,那么江陵将变得空虚,一旦失守,西陵就会成为孤岛,陷入两面夹击;若陆抗转而回援江陵,那么西陵就会轻松被西晋占领。如果东吴选择分兵两路进攻,考虑到东吴原本只有三万兵力,分兵后局势只会更加被动,西陵和江陵两地可能同时陷落。当时,东吴内部的讨论普遍认为,最稳妥的方案是放弃西陵,退守江陵,用三万兵力抵挡羊祜的五万军队,这样便可稳住局面,至于能否收复西陵,则只能听天由命。 然而,陆抗展现了顶级将领的非凡智慧。他首先通过泄洪延缓了羊祜的进军速度,然后巧妙地利用时间差,主动出击,成功打败了杨肇的增援部队,接着攻入西陵,彻底摧毁了步氏三族。羊祜得知西陵已被占领,杨肇又被击败,决定撤退。这场战斗中,陆抗几乎完胜,但也暴露出东吴兵力不足的问题,面对晋军的多点攻击,东吴只能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 西陵之战后,晋吴双方都对战局进行了总结。羊祜认为,东吴能继续抵抗的原因,是西晋的军力还不够强大,如果能调集更多兵力,尤其是从益州调来的水军增援,东吴将再无还手之力。因此,继任益州刺史的王濬开始在上游加紧造船,并迅速组建了一支七八万人的庞大水军。而东吴方面,陆抗也意识到兵力不足的问题,需要继续增加军队。以三万兵力战胜八万敌人,只有陆抗自己能做到,但一旦他去世,东吴就没有了抵抗的希望。 果然,陆抗去世后,东吴并没有在上游补充兵力,也没有任命继任的大都督,而是由陆抗的几个儿子分别领兵。这导致东吴上游的军事力量严重分化,最终西晋六路大军同时进攻,东吴军队因为分散防守,逐一被击破。当王濬的大军顺流而下时,仅用了一个月就攻破了西陵,接着大军继续顺流而下,直扑建业。除了外部原因,东吴的内部问题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为人暴虐,施行残酷的统治,导致东吴内部离心离德,民心逐渐丧失。尤其是在陆抗去世后,孙皓因畏惧上游的统帅而不再设立大都督,导致各地的小督分别应对,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结果各个地方的军队被孤立并分别击败。像陆抗的儿子陆晏和陆景,他们既不向西晋投降,也不与东吴其他荆州军队合作,最终战死沙场。而即便是忠诚的丞相张悌等人,虽然愿意为国捐躯,却只能关心自己的死活,而不再关心东吴的未来。换句话说,大家都清楚东吴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只有像吴郡陆氏这样的重要人物,才在临终时选择一死忠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