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名公孙起(约公元前315年—公元前257年),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被誉为战神,一生战功显赫。他从一个平民起步,通过军功逐步升至秦国的顶尖将领,其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在白起的带领下,秦国屡次击败敌国,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起的第一次重大战役发生在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当时,他被任命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这一战是白起的初次亮相,标志着他军功的开始。由于秦国实行军功爵制,白起凭借这次战功,从一个平民出身的普通百姓,一步步晋升为秦国的大将。值得一提的是,白起的晋升背后少不了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荐与帮助。 接下来,秦昭襄王在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看到魏国和韩国的君主先后去世,国内局势动荡,认为这是进攻中原的好机会,于是决定攻打韩国。在伊阙(今河南)爆发了伊阙之战,秦军的名义上将领是向寿,但实际指挥官是白起。在这场战斗中,白起率领秦军大获全胜,斩首敌军二十四万,俘虏魏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韩国和魏国最终被迫割地求和。这一战让白起声名鹊起,也使得其他六国开始警觉这位可怕的秦国将领。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楚襄王因父亲楚怀王被秦国所害,心生复仇之意,派遣使者召集六国联合准备讨伐秦国。得知消息后,秦昭襄王决定先发制人,于是派遣白起率军攻打楚国。鄢郢之战爆发,白起率军攻占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陵墓和夷陵。此战,秦国成功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量土地,楚国也因此被迫迁都,一蹶不振。秦昭襄王为表彰白起的功绩,封他为武安君。 在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国的政权开始出现内忧。四贵(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权力过大,私人财富甚至超越了秦王室。秦国名相范雎初次见到秦昭襄王时,曾讽刺他说: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这促使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收回了宣太后和四贵的权力,驱逐了四贵,并任命范雎为相,实施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然而,范雎与白起的关系并不好,特别是在长平之战后,二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长平之战爆发于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场大战。赵国在此战中派出赵括代替廉颇,结果赵国惨败。白起成功坑杀赵军四十万,被称为人屠。然而,战后白起决定乘胜追击,想一举灭赵。但赵国派苏代前往秦国游说秦相范睢,指出白起的胜利可能会使他地位过于强大,威胁到秦国的政权安全。范睢心生疑虑,劝秦昭襄王不要继续进攻赵国。范睢建议与赵国和谈,以避免过度消耗秦国的兵力。白起得知后,感到被冷落,并与范睎逐渐发生不满。 一年后,秦昭襄王派遣王陵率军攻打赵国,并围困邯郸,但秦军损失惨重。白起认为攻下邯郸极其困难,警告秦昭襄王如果再拖下去,秦国将无法取胜。由于不听白起的建议,秦昭襄王决定换将,派王龁接替王陵。可惜,王龁的攻势也没有奏效,秦军在邯郸被外援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白起当时讽刺秦昭襄王,说道:秦王不听我的建议,就是这样的后果!几个月后,秦军的失败引发了秦昭襄王的愤怒,范雎乘机在秦昭襄王面前诬陷白起,说他目无君上,意图谋反。于是,秦昭襄王下令驱逐白起,并禁止他留在咸阳。白起因病无法即刻离开,最终他在半路上被捕。在被驱逐的途中,白起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感慨万分,他自知因为长平之战杀了过多降卒,早已积下了杀戮的血债,而秦昭襄王不愿为此背负责任。三个月后,秦昭襄王命令白起自尽。 白起死后,许多人将他视为冷血的杀神,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白起的死是一种权力斗争的结果。若白起未死,或许秦国的统一之路会更加顺利,甚至提前十年。至于白起的命运,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