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籍,字羽,通常称为项羽,出生于秦朝末年的下相(今江苏宿迁市),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之一。项羽是中国勇战派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秦朝灭亡后,起义军的领导者之一。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着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梁国与楚国九个郡。然而,项羽最终未能享受长久的胜利,因败给刘邦而选择自刎而死,年仅30岁。 尽管秦朝统一了六国,国家的统一并未持续很长时间,最终被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但即使秦朝灭亡,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接下来,便是著名的楚汉之争,项羽与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政权争夺战。在四年的激烈战争中,项羽逐渐从处于有利的局面中滑向了失败,最后在垓下之围上演了那著名的四面楚歌的一幕。项羽损失惨重,连他最为宠爱的美人虞姬也在绝望中自尽。最终,项羽在乌江自刎,结束了短暂的一生。那么,项羽明明还有机会逃生,为何却选择了不渡乌江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愿意渡过乌江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最爱的虞姬已经死了。然而,这种观点似乎太过简单。部分学者认为,项羽的死或许并非单纯因为虞姬的去世。项羽深知自己带领的江东八千子弟已经全数战死,这让他心中感到极大的愧疚,他认为自己对不起江东的父老乡亲。因此,项羽宁可选择死,也不愿苟且活着,面对江东百姓。 在《史记》中,司马迁有一段描述讲述了项羽的选择。当刘邦的汉军与韩信、彭越的联军围住项羽时,他决定带领残余的军队逃向江东。乌江的亭长在此等候已久,他劝说项羽渡江,表示江东虽然不大,但仍有千里之地,且百姓众多,完全可以称王。而且此时,汉军追兵已到,但只有一只船可以用。亭长的建议是让项羽快些渡江,然而,项羽却冷笑着回答:既然天意要让我死,那我又何必再过江呢?当初,我带领江东的八千子弟跨过乌江,西进中原,最终却没有一个人活下来。如今即便江东的父老乡亲因爱戴我想让我继续称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回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难道我项羽自己不会觉得愧疚吗?说完,他便拔剑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一段话来看,项羽的死亡似乎与他不愿意渡江直接相关。有人认为,项羽早在固陵一战失利后,就一直遭遇败仗,最终在垓下被围困,并一路逃至乌江。这似乎表明,项羽早就有了退守江东的打算,而逃到乌江只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如果他真是因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那么在虞姬死后,子弟已经四散,他应该早就因羞愧自尽。而事实上,项羽在逃到阴陵时,甚至迷路,被骗进了敌人的阵地,后被汉军追上,可见他当时并没有显现出过度的羞愧。 在乌江边,项羽感到自己即将死去,然而在这危急时刻,他反倒没有急于自杀。此时的他,依然组织起剩余的士兵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搏斗。直到他被围困在乌江边,项羽才突然产生了对江东父老的愧疚之情,并选择自尽。这种行为有时被认为是不合情理的,甚至有人猜测,司马迁或许为了让历史故事更加悲壮动人,特意加工了这一情节。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项羽之所以不愿过江,是因为他有着一种高贵的品德。他深知百姓在长期战乱中的苦难,也希望能结束这场不断的战争。项羽一度曾希望通过与刘邦的单挑来解决争斗,并且曾愿意为和平做出妥协。但刘邦并没有遵守约定,背信弃义,联合韩信、彭越和英布等三路大军追击项羽。项羽在失利后意识到,自己无法消灭刘邦,也无法与他达成和平。于是,他决定牺牲自己,来结束这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和历史学者都对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充满了热情和关注,然而,至今没有定论。这一历史谜团,或许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