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陈豨因为被任命为代国相国,前往朝廷觐见刘邦,并顺便拜见了曾经的老领导韩信。 在这次见面中,韩信与陈豨进行了私下的交谈,主要内容是提醒陈豨,虽然现在刘邦对他很信任,给了他这么重要的职位,但皇帝其实是一个疑心重的人。如果有别人向刘邦告密,说你有谋反的想法,次数多了,刘邦迟早会起疑心。届时,陈豨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麻烦。韩信表示,如果真的到了陈豨不得不反抗的时候,他会在京城伸出援手。
然而,这场预谋并未如韩信所愿。最终,韩信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彻底陷入了困境。让人不禁好奇,作为战神的韩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不妨从这两个人的背景来分析。 首先,谈谈陈豨的情况。 陈豨是一个为人过于张扬的人。他做事过于张扬、显露,不懂得保持低调。一个人若行事过于招摇,特别是身处高位、掌握大权时,更容易引起他人的疑虑和猜忌。陈豨在路过赵国时,赵国的相国周昌注意到他随行的车队居然有上千辆,住宿时还占用了邯郸所有的官舍。周昌对此十分疑虑,于是将这些情况向刘邦报告。周昌认为,陈豨广泛招揽宾客、活动过于频繁,名声远远超过实际情况,而陈豨在外掌控兵权多年,显然有些不安定的迹象。这些信息让刘邦对陈豨产生了怀疑,并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其次,陈豨在面对事情时容易慌乱。当人面对紧急局面时,若不能沉着应对,往往会导致更多的麻烦。刘邦听了周昌的报告后,开始追查陈豨是否有不法行为,结果果然发现了一些问题,且部分问题确实与陈豨有关。当刘邦开始调查时,陈豨已经感到非常慌张,担心自己的处境会受到威胁,于是开始联系他人,谋划行动。其实,若陈豨能够冷静处理刘邦的调查,承认一些小错误,刘邦作为痞子皇帝,也不会过于追究,但陈豨却没有理智地应对,反而做出了过激的反应。 高祖十年(前197年)七月,刘邦的父亲去世,朝廷下令召陈豨进京吊唁。然而,陈豨以病重为由拒绝了这一召唤。陈豨的这一举动只能证明他确实有问题,显然他已经心绪不宁,不敢面对刘邦,也没有什么能让他自信的资本。 不久后,陈豨终于决定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听到这一消息后,亲自带兵前去征讨。当刘邦大军到达邯郸时,他发现陈豨的军队既没有占据南面的漳水,也没有把守北面的邯郸。刘邦看到这种情况,暗自松了口气,心想:陈豨这小子根本不会成功!(《史记》) 陈豨既然决定反叛,按理说他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布置军队,防守敌人。然而,尽管有胆量反叛,陈豨却没有相应的军事才能,他没有懂得如何利用地形,也没有部署好防守阵地。反而让刘邦的军队轻易接近,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更何况,当时韩信已经被刘邦软禁,刘邦必然会对韩信周围的每个人保持警惕。如果陈豨与韩信有过多接触,刘邦可能早已布下眼线。这种情况下,陈豨不但应保持低调,反而主动与韩信商议反叛计划,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举动。敏感时期,陈豨却没有丝毫顾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韩信的行为。 韩信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竟然参与了这样的阴谋,这真的令人难以理解。首先,韩信参与反叛是否过于草率?他怎能轻易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像陈豨这样的心浮气躁的人?韩信是否因自己身边没有合适的帮手,心情压抑到无法忍受,才做出如此冲动的决定? 战争时期,韩信都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尽管他曾拥有齐国的领土,但并未自立为王。而到了和平时期,他却依然想着反叛,这无疑是头脑发热的表现。反叛之事,怎能如此草率和随意? 其次,韩信是否只是想给刘邦上眼药?或许他是想通过陈豨这个曾经的下属和大员,来做些事情以纾解自己内心的郁闷。如果成功了,韩信可以趁机打击刘邦;如果失败了,反正也能让刘邦感受到麻烦和困扰。韩信是否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不论成败,都是致命的风险? 最后,韩信是否真想帮助刘邦除掉陈豨?陈豨起兵之后,韩信没有直接行动,而是通过间接方式表示支持。但韩信并没有实际行动,他既没有军队,也没有根据地,甚至连可靠的帮手都没有。韩信究竟打算怎么帮助陈豨?即便他想帮助刘邦铲除陈豨,他也没有任何实际的力量去执行这一计划。 综上所述,韩信的行为可以有几种解读:要么他是刘邦的帮凶,要么陈豨早已心生叛意,试图借韩信之力;要么是韩信一时迷失了判断,做出了这个极其不靠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