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秦朝末期,百姓已久忍秦朝暴政的压迫,赵高在邢台沙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没有拥立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而是让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继位。胡亥即位后,赵高牢牢把控了政权,而胡亥不过是赵高的一枚提线木偶。此后,赵高开始大兴土木,百姓疾苦,民众生活困苦,天下大乱。
韩信是刘邦平定天下的主要功臣,他为何却未能善终? 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拉开了反抗秦朝暴政的序幕,打响了第一枪,响应的豪杰众多,最终导致秦朝灭亡。在随后逐鹿中原的各路诸侯中,刘邦和项羽的争斗最为激烈,最后这片天下几乎被他们两人瓜分。 在这场争霸中,刘邦通过萧何的推荐,得到了韩信的支持。韩信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帮助刘邦逆转了战局,接连击败项羽的军队,最终,项羽的军队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包围下,节节败退,直至项羽在垓下自刎。 按理说,韩信对刘邦的成功立下了赫赫战功,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但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刘邦登基不久后便将这位功臣韩信杀害。那么,为什么刘邦会做出这种决定?为何他要除掉自己最得力的军事大臣和汉朝的支柱呢? 《资治通鉴》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引用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韩信的评价: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这句话准确地解释了韩信为何即便立下了巨大功劳,依然被刘邦视为威胁,早早被铲除。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韩信的傲慢。韩信太过自信,沉迷于自己的功绩,认为自己应该被刘邦敬重与供养,以回报他为刘邦所做的一切。但他忘记了皇权的残酷性。刘邦深知韩信的能耐和军中的威望,认为韩信的权势足以威胁到自己的帝位。 与韩信不同,另一位开国功臣萧何则显得低调得多。他低调行事,常常保持沉默,甚至还在背后为自己涂抹一些不为人知的负面色彩,这让刘邦很是放心。最终,萧何的结局也比韩信要好得多。 韩信的命运有些冤屈。作为开国元勋,他为汉朝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分封各路诸侯为异姓王,但没过多久,这些异姓王一个个被刘邦除掉。这种情况正好对应了那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邦不会容忍下属拥有过大的权势,明智的萧何选择了自毁清白,让刘邦安心。但韩信却依旧放纵自己,屡次炫耀自己的功绩,这让刘邦产生了不信任,甚至怀疑韩信有谋反之心。于是,韩信的结局早已注定。 结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韩信的一段话,准确地揭示了韩信看似成功却最终失败的一生:韩信一生并未量力而行,他在刘邦危急时不考虑长远的利益,反而只关注眼前的得失。这样的人,若不失败才怪。这一评价值得我们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吸取教训,不能把眼前的利益看得过重,应该放眼长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正如牛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若我们能在生活中培养长远的眼光,我们的成功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