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字季珪,出生于东汉末年,是一位杰出的士人。他来自清河崔氏家族,家族有着深厚的背景。他的身材魁梧,相貌俊朗,留有美须,青年时就师从大儒郑玄,博学多才。最初,他跟随冀州牧袁绍,担任骑都尉一职。曹操平定河北后,崔琰加入了曹操的阵营,逐渐得到升迁。他曾担任冀州别驾、丞相东曹掾等职务,并且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甚至还教导过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当魏公后,崔琰又被任命为魏国尚书令,后来晋升为中尉。然而,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由于一些争议,崔琰因腹诽心谤罪被判死刑,年仅五十岁,结束了他的一生。 崔琰与曹操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从史书记载来看,崔琰曾凭借出色的智慧和才能,帮助曹操打下江山,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和尊重。然而,最终为何崔琰会被诬陷为反贼,并最终死于曹操之手呢?这个问题至今仍引人深思。
崔琰的故事其实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借鉴,尤其是对于如何在复杂的职场和社会中保护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也许会变得模糊不清,但我们依然要坚持原则,勇于发声。 汉建安二十一年,崔琰因腹诽心谤罪名获罪,被赐死。朝野上下听闻此事,都为崔琰的不公命运感到惋惜和困惑。这一罪名也像岳飞被冤枉的莫须有罪一样,令人生疑。 年轻时,崔琰喜欢舞刀弄枪,但在二十九岁时,他突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决定开始游学提升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声誉渐渐传开,成为中原地区的知名人物。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乱世为崔琰提供了展现才华的机会。他的智慧让许多英雄豪杰纷纷争相邀请他加入。 那时,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百姓疾苦。曾经繁荣的中原大地,如今已满目疮痍。崔琰看到这片土地的悲惨现状,深感痛心,并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正当时,袁绍与曹操争雄,纷纷招揽人才。崔琰的声誉使得袁绍向他发出了邀请,拜他为骑都尉。崔琰为了尽快结束战乱,提议袁绍加大恩德,广泛收买民心,并提出许多军事建议。然而,袁绍认为这些不过是书生之见,未曾采纳。随后,袁绍在官渡之战败北,病重去世。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权力,不约而同向崔琰伸出了橄榄枝,但崔琰看清了他们的狭隘与短视,于是辞去了官职。可惜的是,这一决策也让他遭遇了曾经历史中的常见的情形: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得到你。在没有任何罪名的情况下,崔琰被关入监牢,幸得一批真心朋友的帮助,才最终脱险。 不久后,曹操攻占冀州,袁谭被杀,袁尚则逃亡。 曹操以求贤若渴、爱才惜才闻名。攻下冀州后,他四处搜寻贤才,并亲自请崔琰投身自己的阵营。崔琰经过几年的思考,认为曹操的雄图大业值得辅佐,于是接受了邀请,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某天,曹操满脸笑容地对崔琰说:我们查过冀州户籍,能征募三十万兵力,这里真是个大州。然而,崔琰并未如曹操所期待的那样高兴,反而对他说道:现在天下战火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主公您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难道冀州百姓的心声不该得到您的关注吗?您应先施恩厚德,让百姓安居乐业,而非立刻招募兵力。曹操听后深感震撼,急忙向崔琰道谢,并表示自己领悟了这番教诲。从此,曹操对崔琰另眼相看,给予了更多的赏识。 曹操当上魏公后,因继承问题犹豫不决,便暗中派人观察曹丕与曹植的表现。崔琰得知后,劝告曹操:自古立长子为继承人,曹丕不仅聪明仁爱,而且懂得孝道,为什么要破坏祖制?若废除长子立次子,容易引起争斗,甚至内乱。崔琰的直言不讳赢得了朝中众人的尊敬,也让曹操深受触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逐渐变得专横残暴,经常进行无意义的屠杀,百姓的苦难与日俱增。崔琰目睹此情,心生愤怒,多次向曹操提出劝谏,希望他能善待百姓,但曹操并未采纳,反而开始对崔琰产生怀疑,认为他背离了忠诚。 汉建安十二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一些人对曹操的功德表示质疑,其中有人嘲笑杨训所作的表奏不实,而杨训恰是崔琰所举荐的人。崔琰见到这份表奏后,觉得其中并无过分的夸奖,便给杨训回信表示支持。然而,这封信被敌对政敌歪曲并上报给曹操,误导曹操认为崔琰在暗示变天。曹操大怒,认定崔琰的言辞不敬,于是将他逮捕入狱,并施以髡刑。髡刑在古代是对犯人极其严厉的惩罚,意味着剃发羞辱。崔琰虽然被降职为官奴,但他的声望依然不减,门下宾客盈门。由于敌人的陷害,曹操听信了谗言,认为崔琰心中有不满,遂再次定罪,指控他腹诽心谤,即心中诽谤。 三天后,曹操得知崔琰仍未死,怒不可遏,命令加速执行死刑。最终,崔琰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便从容自尽。 崔琰与曹操的故事,成了忠诚与背叛、良知与权力之间的典型对比。它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不应因私欲而伤害百姓;同时,面对暴政与不公,我们每个人都应敢于发声,维护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