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国人心中,提到古代强盛的朝代,人们通常会想到秦汉、大唐。然而,真正最强盛的朝代却是只存在了38年的隋朝。虽然隋朝的历史短暂,但它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许多连一些存在数百年的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成就。正是因为这些成就,中国在大部分世纪里都保持了由隋朝奠定的政治统一,为后世的版图划定和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时期。大隋一共历经三位皇帝:高祖文皇帝杨坚、世祖明皇帝杨广和世宗恭皇帝杨侑。在隋朝的盛世时期,中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开垦的土地不断扩大,财富储备丰富,军队精锐强大,疆域辽阔。这种综合国力和社会繁荣是中华大地以前所有朝代未曾达到过的高度。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中华大地的战乱局面。自三国魏晋到五胡乱华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岁月,社会秩序混乱,生活缺乏安全保障,人们出门常面临生命危险。缺乏稳定的政治架构,权利无法集中,胡人横行,使整个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断。而隋文帝杨坚通过南征北战,重建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上一次达到此成就的,还是秦始皇。经过三百多年的动荡,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受到了严重影响,若没有隋朝这样的大一统王朝,各地分裂加深,中华大地可能就会像亚洲版西欧,各自为政,甚至容易被外部势力控制。单从实现国家统一这一点来看,隋朝的功绩可谓史无前例。 隋文帝杨坚不仅重视国家统一,也积极推行民生工程。他提倡节俭,精打细算各项开支,励精图治,力求让百姓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在他的治理下,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较前朝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富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感显著提升。这段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之快,直到唐玄宗开元盛世才被超越。 隋文帝杨坚还创立了科举制度,以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职。从东汉以来,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往往受大族干预,东汉的察举制和魏国的九品中正制都以名门望族为中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杨坚通过科举制度打破了出身限制,使平民才俊也能进入仕途。科举制度在随后的千年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对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考试选拔体系都有重要启示。本质上,科举制度是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从民间选拔人才,改变了世袭和推荐制度的弊端。 隋炀帝杨广则将国家力量投入到宏大的工程建设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杭大运河。野史传说他修运河是为了个人游乐,但实际上,这是出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要。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北方经济相对发达。但经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北方经济受到重创,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北方的物资供应,必须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有效连接。京杭大运河全长约3200公里,是世界上最早开凿、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的人工运河,贯通南北水路,实现了经济交流、物资调运和政权巩固的多重功能。自此以后,无论大一统时期还是分裂时期,各朝代都重视运河建设,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外交方面,隋朝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格局。当时中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吸引诸多国家前来学习与朝贡。隋炀帝制定了严格的外交原则:来朝的国家给予厚赏,不来朝的则可能面临军事压力。《隋书》记载,大业六年,各国纷纷献上珍奇物品,突厥及其他国家的国主亲自来朝,天津街上盛陈百戏,展示全国奇技异艺。隋朝的文化自信和国家强盛由此可见一斑。在国家机构建设上,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下辖四司,共二十四司。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权力分散以保障皇权集中,六部分工明确,既限制地方割据,又推动各部门高效运作。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封建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为后世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奠定了制度基础,一直到清末仍沿用其框架。 在外交与军事方面,隋朝虽短短38年,却积极开疆拓土,平定陈国,二巡突厥,征服吐谷浑,开拓西域及台湾,三次征辽东,还派遣使者到波斯、南洋和日本。隋朝的强盛不仅影响周边国家和境内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及东突厥,也对他们的文化和制度产生深远影响。连同唐朝,隋朝被认为是继秦汉之后中国进入的第二个帝国阶段。大隋的开皇之治在综合国力和社会治理上,甚至超过了唐朝的开元盛世,这也正是隋朝被认为中国古代最强盛王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