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本名杨钊,唐代的著名权臣,也是杨贵妃的族兄。他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系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早年生活放荡不羁,嗜酒赌博,性格堕落。杨国忠的仕途堪称传奇,他从一个贫困潦倒的小官,最终爬升为宰相,掌握了朝政大权。下面是他如何一步步逆袭,成为唐朝权力中心人物的简要经过。
年轻时,杨国忠曾在西川从军,负责屯田工作,表现出色,得到提拔,成为新都县尉。但任期结束后,经济困窘,生活艰难,于是他投靠了蜀地的大豪鲜于仲通,并再次担任扶风县尉。天宝四年(745年),杨国忠的从妹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他借此机会前往长安寻求更好的发展。他将蜀地的土特产赠送给杨氏姐妹,并谎称这些是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赠送的。这一举动帮助杨国忠在杨氏姐妹的引荐下,得以见到玄宗,并通过她们在玄宗面前为自己美言,获得了金吾兵曹参军的职位,从此可以自由进出禁宫。 在长安站稳脚跟后,杨国忠依靠杨贵妃和杨氏姐妹的宠爱,细心侍奉玄宗,讨好权臣,精心拉拢权力人士。很快,他便得以升任监察御史,随后又迅速晋升为度支员外郎,并兼任侍御史。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杨国忠就身兼15多个职务,迅速成为朝廷的重要人物。天宝七年(748年),玄宗赐给他紫金鱼袋,并任命他为太府卿。天宝九年(750年)十月,由于谶文中的金刀字样,杨国忠请求改名以表忠诚,玄宗便赐他国忠这一名字。随着官职升迁,杨国忠的生活也日渐奢华。每次陪同玄宗、贵妃游幸华清宫时,杨氏姐妹总是提前在他家聚集,竞相装饰车马,杨国忠则持剑南节度使的旌节,耀武扬威。 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被任命为右相,兼文部尚书,迅速掌握了朝廷大权,成为实权派的核心人物。很快,他便成为了唐朝政坛的顶级权力者,职务涉及40多个部门,几乎掌控了整个国家的政务。 杨国忠执政期间,曾两次发动征南诏的战争,但由于他指挥无能,所用将领也多为无能之辈,加上士兵水土不服、患病严重,最终导致战争以失败告终。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军征伐南诏,但由于后勤供应不足、军队士气低落等原因,战争宣告失败。南诏与吐蕃结盟,对唐朝构成威胁。史书上夸大了唐朝的损失,实际上鲜于仲通仅动用了剑南的部分军队,损失远没有史书中描述的那么严重。 鲜于仲通失败后,杨国忠从两京和河南北征兵前往征南诏。然而,因云南一带多瘴疠,民众并不愿意参军。杨国忠便下令强征民众充军,最终组成了缺乏战斗力的军队。李宓被任命为指挥,带领唐军前往南诏。到达南诏首都太和城外时,南诏并未出战,但李宓的军队因瘴疠和粮草匮乏,士兵死伤惨重。李宓的军队最终全军覆没,唐朝的损失被历史夸大。李宓只进行了一次征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杨国忠不仅在国内专权误国,还在外部挑起了多次战争,最为严重的是与安禄山的矛盾。安禄山是唐朝东北边境的藩镇节度使,掌管着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拥有数万精锐部队。安禄山是突厥、高句丽、胡人的混血儿,曾受到玄宗的宠信,封为八子之一,与杨国忠为同宗。然而,随着杨国忠权力的膨胀,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杨国忠削弱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试图限制他们的财政和军事自主性。作为最强大的藩镇节度使之一,安禄山自然不满被杨国忠控制,他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杨国忠的专横和残暴让他在朝野中积累了大量敌人,而安禄山则通过关心部下和百姓,获得了人心。除此之外,两人之间还存在私人恩怨。安禄山曾图谋杨贵妃,杨国忠因此对他心生忌恨,而安禄山也因杨国忠屡次陷害自己,愤恼至极。 这些矛盾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当年二月,杨国忠向玄宗上奏,要求罢免安禄山的河东节度使职务,玄宗虽然同意,但因犹豫未果,导致计划失败。最终,安禄山在同年发动叛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兵讨伐唐朝。杨国忠急忙命令哥舒翰出战,但潼关不幸失守,哥舒翰被俘,长安危在旦夕。 唐玄宗本打算禅让太子李亨,但由于局势危急,杨国忠深感恐惧,游说玄宗逃往四川。在逃亡途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一带,军队因疲惫和饥饿而拒绝继续前进。 此时,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了一场兵变,大将军陈玄礼发言:今日天下崩离、陛下震荡,难道不是杨国忠侵害、剥削民众,导致朝野怨恨,才造成今日之局面吗?如果不杀他,怎么能平息四海民心的怨愤呢?于是,杨国忠被士兵捉拿并处死。关于杨国忠的死,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他被乱刀砍死,也有的说他在被射落马下后被枭首。 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和儿子杨晞等人试图逃跑,但最终都被杀害。杨氏一门几乎被满门抄斩。后人有诗写道: 昔日权倾天下人,今朝身死马嵬驿。贪恋富贵惹祸端,一朝惊变成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