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去世,源于长时间的劳累与过度拼搏。尽管他为统一天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未能亲眼见到这一理想实现,令他心中充满不甘。曹操一生戎马生涯,辛苦奋斗,原本已经接近达成统一梦想,但命运却让他在临终前未能看到最终的胜利。
从曹操的一生来看,尤其是在他临终的最后两年,他的身体已经因过度劳累而疲惫不堪。然而,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忍受着病痛,坚持要完成自己的霸业。赤壁之战后,曹操放弃了继续南下的计划,转而采取了防守策略,着眼于稳定北方和巩固中原。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对关中的整顿和收服工作。 赤壁之战给了曹操深刻的教训,促使他认识到自己在战略上的急功近利。曹操曾痛哭郭嘉,反思自己曾经的决策失误。在讨伐袁氏兄弟时,尽管大家都主张趁胜追击,但曹操依照郭嘉的计策,决定先等待公孙康送来袁氏兄弟的首级,这样能够避免急功近利导致的反击。当公孙康果然送来首级,曹操才明白郭嘉的深远计谋:急于攻打,敌人会联合抗敌,放缓攻势,敌人则会自相争斗。 然而,到了赤壁之战时,曹操因过于自信而忽视了郭嘉的战略,试图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却因其轻敌大意,遭遇了惨败。战后,曹操开始审慎行事,转向防守策略,将主要兵力撤回北方,只在襄樊和合肥等关键位置驻守,等待刘备与孙权的联盟破裂,寻找新的机会。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曹操终于等到了孙刘联盟裂痕的机会。尽管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努力下维持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刘备势力的增长,鲁肃去世,关羽的强势,联盟中的矛盾也逐渐加剧。最终,曹操如愿等到了孙刘反目之时。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出征襄樊,在秋雨季节水位上涨的情况下,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主力,于禁和庞德的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关羽一时威名远震。可惜的是,关羽并不知道,早在两年前,孙权已秘密投降曹操。尽管关羽取得一时胜利,局势依然掌握在曹操手中,最终,孙权趁机偷袭荆州,擒获了关羽。 孙刘反目成仇的局面终于出现,这正是曹操千方百计期待的时刻。遗憾的是,曹操在这一切即将迎来转机时,身体已经支撑不住。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离世。曹操去世后,继位的曹丕却是三国时期最为无能的君主。他不仅拒绝了刘备的和解求情,还篡夺了汉室的江山。在刘备与孙权的夷陵之战中,曹丕听不进去任何忠告,未能抓住机会帮助刘备夹击孙权。由于他在关键时刻的消极表现,最终孙权成功抵御了刘备的进攻。 夷陵之战后,曹丕和孙权关系破裂,失去了战机的曹丕只能在长江边感叹魏军的强大,却无力改变已然定局的局势。若曹操还在世,他必定不会错过这些良机。他能够充分利用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或者挑拨他们相互争斗,自己从中渔利;或者各个击破,逐一消灭。这种局面一旦形成,不出几年,天下便能归于曹操的麾下。 有些人认为晋朝的建立是因为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的江山,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司马懿的崛起是逐渐的,他在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的压制下,始终未能获得完全的权力。直到曹睿死后,司马懿才得以掌控军权,最终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如果曹操依旧在世,他本已经一统天下,司马懿怎能有机会触及军权?曹操谨慎而精明,即使是五子良将,他也从未将重要军事指挥权交给他们,只有亲族将领才能担任要职。如果曹操继续活着,军权绝不会交给司马懿。没有军权,司马懿怎能威胁到曹魏的统治呢? 因此,在曹操统一天下之后,战乱平息,司马懿也不再有机会接触到权力。最终,司马懿只能安于现状,做一辈子忠臣,而不可能有任何篡位的想法。 如果曹操能够再多活一段时间,他一定会抓住当时已经形成的局势,利用孙刘两家的矛盾,或者挑拨他们互相争斗,或者逐一打击,迅速完成天下大一统。曹操不仅会牢牢掌握军权,也不会让其落入外人之手,从而杜绝了司马懿篡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