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是继孙策、周瑜之后,江东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人物,他曾多次帮助孙权击退曹魏的三路联军,成功大败意图消灭吴国的刘备大军。在这期间,孙权也亲自为陆逊安排了婚事,将已故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几十年来,陆逊兢兢业业、忠诚奉献,成为了东吴的支柱人物。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公元245年,这位英雄人物竟然在一波又一波的问罪使者压力下崩溃,背上了二十条大罪,最终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享年63岁。 陆逊在担任大都督后,深得孙权的信任。此时,孙权几乎对军事事务不再干预,完全将权力交给陆逊。即便在陆逊六十二岁那年,他依然担任孙氏集团的丞相,掌控着江东的事务。那么,为何仅仅一年之内,陆逊的命运就发生了如此剧变?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得罪了孙权呢?
有些学者认为,孙权逼死陆逊是因为对他产生了不信任,害怕陆逊威胁到自己儿子的权威。但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我认为二宫之争才是引发孙权愤怒的真正原因。 自从江东太子孙登英年早逝之后,孙权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自己的长子孙和立为新的太子,而将其他子嗣一律不封,完全不顾礼法。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让孙霸成为太子,甚至有了逼宫的趋势。孙权无奈之下,只好将孙霸封为鲁王,试图平息群臣的纷争,但这一举动也埋下了更大的祸端。 当朝廷中同时存在一位王子和一位太子时,必然会各自培养势力。孙霸作为鲁王,便开始在背后诋毁太子孙和,并且采取低姿态,拉拢群臣,甚至送出珍贵的物品以示亲近。谦虚的孙霸迅速赢得了许多大臣的支持,甚至包括了地位显赫的全氏家族(全琮家族)和诸葛家族(诸葛瑾家族),看到这些大家族的支持,更多重臣也纷纷站在了孙霸一方。 然而,太子党并不会轻易放手,他们不愿放弃眼前这一步之遥的太子之位。于是,孙霸和孙和的争斗愈演愈烈,双方在朝堂上分成了两派。太子党想要保住太子的地位,而以孙霸为首的鲁王党则希望夺回太子之位,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利益。此时,朝廷中的两股势力已经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这种局面正是孙权最不愿意看到的。 陆逊非常聪明,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保持了中立。即使全琮曾通过信件逼问他支持孙和还是孙霸,陆逊依然保持了冷静和公正,回应也相当委婉,他甚至将全琮向孙权告发的消息透露了出来,得到了孙权的赞赏。 然而,问题在于,孙权似乎突然动摇了自己的决定,他开始与大臣们秘密商讨太子人选。可惜的是,孙权选错了人,这位大臣竟然将密谈内容泄露了出去。朝堂之上,双方阵营开始动荡不安。孙霸和孙和纷纷向丞相递交了密信,陆逊本可以置身事外,维持自己的中立,但他却在这一时刻选择了出面。他在信中直言不讳地质问孙权,并在信中提出了对孙权做法的严厉批评。此时,孙权正因泄密事件大发雷霆,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与大臣密谈过程中犯下的错误,而是将愤怒发泄到那些泄露密讯的大臣身上。在朝堂内,关于陆逊的上书层出不穷,而陆逊的质询信件却始终未得到孙权的回应。 见信无回,陆逊再次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要亲自回到建业,直接面对孙权,逼问到底。在信中,他不仅再次强调了孙权的错误,而且直言不讳地质疑孙权是否真心为江东着想。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孙权。当时,陆逊手握重兵,孙权看到陆逊如此态度,立刻感到极度不安,甚至误以为陆逊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心中不禁产生了敌意。 孙权愤怒之下,决定严惩陆逊。经过一番严刑逼供,孙权最终得知,原来背后的主谋是太子孙和。孙权大为震怒,当即斩杀了参与泄密的杨竺和陆胤。然而,陆胤在临死前供出了陆逊的二十条罪状。这一爆料激起了孙权更大的愤怒,接二连三的使者开始前往陆逊的辖区进行调查,逼问陆逊是否真的背叛了孙权。陆逊一生的好名声在这一刻遭到了彻底的毁坏,面对屡次的屈辱,他最终无法承受,抑郁而死。 陆逊的死,标志着整个事件的结束。随着他的去世,孙和和孙霸都未能继承王位。回头看,陆逊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算过分。如果是在十年前,孙权或许会对此一笑置之,还会向陆逊请教。但在公元245年,时机不对,他做出的这些举动最终使得这个江东之柱倒下。尽管如此,孙权也没有完全撕破脸皮,他在陆逊去世后仍为陆氏家族提供了一些庇护,并在251年时,为陆逊平冤,追谥其为昭侯,也算是给了他一个稍微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