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能称得上名将的并不多,除了郭子仪外,李光弼也是其中之一。李光弼出生在柳城,在郭子仪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河东的节度使。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离,在这危急时刻,李光弼被任命为副元帅,带领大军前去平定叛乱。
然而,敌军的进攻势头异常凶猛,洛阳的防线难以支撑,李光弼决定暂时撤退到河阳,等待合适的机会。而敌军一旦攻占洛阳,便想封锁他的退路,准备进攻河阳。李光弼很聪明,听到这一消息后,他没有立刻撤离,也没有选择主动反击,而是冷静地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悄悄撤离了。 有趣的是,李光弼在临走之前,还特地通知了自己的督军,告诉他:我先走了,你们要顶住。记住,千万不要和敌人硬拼,他们一定会投降。等他们投降后,你再带着他们来找我。当时,督军名叫雍希颢,他听了李光弼的话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李光弼已经悄悄离开了。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两军还没有正式开战,李光弼就率先逃跑了,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李光弼走后不久,史思明发现他逃跑的消息,立刻派遣部下李日越带着500人去追捕李光弼。李日越找到了雍希颢,问道:李光弼在吗?雍希颢回答说:他昨晚就走了。李日越又问:你们这里有多少人?雍希颢答道:我们有一千人。李日越心里一盘算,觉得如果双方开战,他带着500人肯定无法与对方1000人抗衡,而且如果回去报告,自己也肯定死路一条,于是决定投降。李日越的投降带来了连锁反应,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将领纷纷投降,而李光弼的军队也感到非常震惊。后来人们才知道,史思明对李日越下达的命令是无论如何也必须完成的,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后也必死无疑。与其死,不如投降。于是,李日越一投降,便引发了大规模的投降潮。人们不禁感叹,李光弼果然眼光独到,预见了这一切。 虽然李光弼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在言辞上却不够圆滑。特别是当宦官进谏、向皇帝谗言时,李光弼并未及时遵从皇帝的命令,这无疑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最终,这一举动将他推向了毁灭的深渊,每天都过得如履薄冰,这可能也是他最终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 李光弼因成功平定安史之乱,死后得到了唐玄宗的褒奖,并被追赠武穆谥号。谁曾想,几百年后,岳飞也因冤屈而死,最终也被追赠了武穆谥号,二者的命运竟然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