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失败,导致大规模的隋军主力在辽东战场上被消耗殆尽。这场长时间的战斗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也使得隋朝的国力迅速衰退,国内随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隋起义。趁机而起的地方势力逐渐壮大,整个大隋帝国面临崩溃的危险。
到了618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看到时局动荡,决定在自己的根基——太原起事。李渊的起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首先他有三个出色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些人不仅聪明能干,而且能文能武,特别是在战斗中,父子同心,极具优势。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团队成员,李渊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隋朝的都城长安,并稳固了关中地区,逐步为建立大唐帝国奠定了基础。随后,他在长安即位,建立了大唐帝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代。 然而,刚建立的大唐帝国在当时不过是众多割据势力中的一股力量。此时,窦建德这个起义军领袖控制着河北地区,王世充则占据了中原,李密和宇文化及分别在山东和江淮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江南地区则由萧宪控制。为了统一天下,李渊加快了大唐军事力量的建设。李渊深知骑兵对战斗的重要性,于是即使国库空虚,他依然不惜重金,成立了一支3500人的重甲骑兵部队。这些骑兵穿着黑色盔甲,被称为玄甲军。李渊还让次子李世民担任玄甲军的统帅,指挥这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在李世民的指挥下,玄甲军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大唐建立后,关东局势也发生了剧变。李密和宇文化及先后被王世充和窦建德所灭,关东地区只剩下王世充和窦建德相互对立,形成了大唐、王世充和窦建德三足鼎立的局面。大唐曾多次派兵出征关东,但收效甚微。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将会使大唐的统一计划难以实现。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李渊决定以李世民为统帅,发动大规模进攻。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带领10万唐军从潼关出发,开始了统一之路。唐军出关后,王世充的部队纷纷投降,唐军迅速推进至王世充的大本营——洛阳城下。洛阳是隋朝的东都,城防严密,物资充足,唐军一时无法攻破城池,于是改变策略,改为围困。 就在唐军围困洛阳时,王世充派遣使者向窦建德寻求援助。窦建德响应了王世充的请求,决定派10万大军前来救援。收到消息的李世民迅速召集众将商议应对策略。许多将领建议暂时撤兵,避开窦建德的锋芒,等待更好的时机。但李世民认为,洛阳城已经精疲力尽,如果放弃将是巨大的损失,于是他决定与窦建德和王世充决一死战。李世民查看地图后,决定在虎牢关设伏,阻止窦建德与王世充会合。于是,李世民将主力部队继续围困洛阳,而自己亲自带领3500名玄甲军前往虎牢关与窦建德的大军迎战。李世民率先占据了虎牢关,等待窦建德的到来。待敌军接近时,他决定主动出击,打击敌军士气。窦建德的大军未曾准备好,遭到玄甲军的突袭,军阵瞬间混乱。李世民趁机冲入敌军中军,生擒窦建德。窦建德的大军在主帅被俘后瞬间崩溃,玄甲军乘势进攻,将其彻底击败。李世民将窦建德押送至洛阳城下,看到窦建德被捕,王世充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最后开城投降。这场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凭借出色的指挥艺术,一战灭掉了窦建德和王世充的两大势力,结束了天下的纷乱。特别是在这场战斗中,玄甲军的表现无疑是关键。 虎牢关之战后,大唐逐渐统一了天下,玄甲军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了一支震撼整个世界的劲旅。在随后的玄武门之变中,玄甲军成为李世民登基的重要力量。李世民成功登基后,鉴于玄甲军的强大战斗力,对其进行了调整,一部分玄甲军被编入皇宫近卫部队,负责皇宫安全,常年驻守在京城内,仅接受李世民指挥;另一部分则归入兵部,参与对外战争。在与东突厥的战役中,玄甲军再次立下赫赫战功。唐军将领带领3000骑兵,其中玄甲军为主力,成功击败东突厥,生擒单于颉利可汗,彻底消灭东突厥,为大唐带来了声望与荣耀,玄甲军也因此成为唐朝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这支队伍,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成为了大唐的坚实基石,赢得了赳赳武夫,国之干城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