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全球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门的开放,出国旅行或者留学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无论是去哪个洲,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随时为我们敞开大门。
因此,护照成为了出国时必不可少的证件。没有护照,外出时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作为通行国门的重要凭证,护照的历史与世界紧密相连,随着世界的逐步一体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早在清朝末年,面对列强的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国门,开始了艰难的融入全球化的历程。那个时期,许多有志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前往东亚和欧美国家学习、旅行。因此,护照这一概念早已在中国开始流通,为那些出国的游子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清朝末年,中国的国力较弱,海外的黄种人往往遭受歧视和欺凌。尽管如此,清朝护照上的27个字依然让人感到一股硬气。那么,这27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何在那时的腐朽政府下,护照竟然能显现如此硬气的气度呢? 从封传到护照:出行凭证的历史变迁 护照这一概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过韶关。在古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称这种出行凭证为封传、照碟等等。总之,要在两国交界处自由通行,必须持有能够证明身份的文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凭证,便会被视为非法越境。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在吴国与楚国交界时,因为没有合适的通行证而被困在边境,急得一夜白了头。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代,古人便已深刻认识到护照的重要性。 而在《西游记》中,唐僧在离开大唐后,每到一个新的国家,都会先向当地国王递交一本通行文牒。这个文牒不仅起到护照的作用,还代表了唐三藏一行人能在当地自由通行,免去关卡的阻碍。事实上,在唐朝时期,为了方便民众和商人通行,官方也颁发过一种叫做碟文的通行证。 这种通行证的申请者必须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过关目的以及携带物品的种类和数量。这样做既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偷渡,也有助于维护关隘的秩序。到了清朝,护照这一叫法才逐渐流行开来。清朝康熙年间,中俄两国在边境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其中明确规定:持有护照的两国人民可以互通有无,进行贸易。 当时的清朝护照和今天的护照虽然相似,但也有一定差异。现在我们使用的护照是一册精致的小册子,而清朝时期的护照更为简陋,通常是信函式集体护照,主要发放给官员。 近代护照的变革:从粗糙到精简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国家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光辉。随着《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在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特权,其中包括了类似护照的通行文牒,可以自由出入中国境内。 与外国的通行证相比,清朝的护照经常因格式不规范而遭到他国拒绝。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清政府开始向外国护照学习,逐步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护照体系,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随着中国人出国留学和务工的需求增加,清朝政府开始发放单人护照,逐步淘汰了集体护照。然而,那个时代的护照仍然比较简陋,甚至显得有些滑稽。 例如,1899年,一位驻美的外交官获得的护照是一张87厘米长、56厘米宽的巨大纸张,几乎可以当作海报使用。与此相对,当时的护照上会印有官方声明,表达国家的权威性。 清朝护照上印的27个字是:持照者为我大清之子民,仰沿途地方关卡允许通行,切勿任加滞阻。这句话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威风与气节,尽管当时清朝已是衰弱之国,但这短短的27个字却展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屈与自尊。 尽管清政府在历史上有很多失败和困境,但正如这些护照上的字样所体现的那样,国家的精神依旧顽强存在。它证明了,即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国家也必须保持应有的自尊与气节,而这种精神也传承至今,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护照不仅简洁实用,而且已获得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出入国门变得更加便捷。而护照的演变,正是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衰弱到崛起的历史缩影,彰显了国人的坚韧与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