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泰东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内容写道:日本奋战,将各地匪患一扫而尽,现在的太平生活,全都得益于日本的统治。很多人可能认为这篇文章是日本人写的,但其实它的作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名字叫张本政。
张本政在思想上完全是个日本奴,他不仅为日本军队的入侵出谋划策,还为日本捐赠了74万资金,用于购买40架战机。作为对他的贡献的回报,日军多次邀请他去日本领奖,还授予他一等有功之褒状和五等勋位瑞宝章,甚至曾经召见过天皇。那么,张本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的过往。 张本政的早期生活与其后的人生轨迹密切相关。那时,他出生在清朝末年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个渔民,靠打鱼勉强维持家计。张本政小时候曾在私塾读过书,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若按正常的方式发展下去,他也许会有一番成就。然而命运多舛,张本政的父亲死于一次海上风暴,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家里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影响的不仅是张本政的学业,还有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带着他过上了艰苦的日子,他自己也做过学徒、当过店小二。 尽管生活困苦,但张本政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在那个文盲遍地的时代,他是少数几个受过教育的半文盲之一。他并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贫困中,于是他努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他曾尝试创业,但因为缺乏资源和渠道,结果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赔光了自己多年积攒的血汗钱。然而,这一段失败的经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反而让张本政学会了更多现实的技巧,磨练了自己的口才。 此后,张本政进入了一家酒店工作,这份工作给他提供了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平台,而他的圆滑性格,也让他在与客人的交往中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他的虚伪与善于迎合,恰好符合了日本人的需求。清朝末年腐朽不堪,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变得强大,急于向我国的东三省等地扩张。张本政所在的酒店,实际上是由日本间谍经营的。看到他有潜力,日本间谍决定拉拢他为日本效力,要求他为日军搜集情报。张本政本就对清朝没有好感,在利益的诱惑下,他成为了日本的工具,向他们提供有利的情报。 随着旅顺战役的爆发,日本在战前准备充分,而清朝几乎没有任何保密措施。最终,日军在战场上获胜,旅顺的百姓遭到屠杀,清政府则被迫赔款。日本人看到张本政的贡献,也开始更重视他,逐渐将他视为能够扩大其影响力的关键人物。 张本政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主要是因为背后没有强大的支持。但第二次,他则得到了日本的全力支持。他租用了两艘日本轮船,在烟台、大连等港口进行货运,赚取丰厚的利润。但赚取利润的同时,他也不忘为日本服务,搜集情报。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张本政将商船改为军用船,来回奔波在日本、沙俄和中国之间,为日军提供后勤支持。在此期间,他还发现了一个沙俄间谍,并将其交给日军处置,最终获得了日军的奖励,并吞并了该间谍的货运公司。 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张本政的海运生意越来越火爆,他的商业帝国不断扩展。到了1920年代,他已经拥有了20多艘商船,业务遍及东三省、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他的生意不仅限于海运,还涉足了银行、工厂等多个领域,主要为日本人提供资源和资金。张本政凭借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成为了大连八大华商之一,尽管这个称号更多的是一种噱头,实际上他更看重的是日本给予他的荣誉和面子。他频繁出席日本举办的社交宴会,每次以中国人身份发表对日本有利的言论,赢得日本人的掌声。此举让他获得了更大的好处,甚至曾担任过关东厅的参事。张本政的行为堪比香港的土皇帝雷洛——英国统治下的香港,英国人是最高等的公民,而华人只能算是二等公民。张本政在日本占据的特殊位置,使他在日本统治下的旅顺得到了类似的待遇。巅峰时期,他比雷洛还要张狂,甚至一度被称为二皇帝。 然而,张本政的命运也注定不会永远顺利。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虽然他依然为日军效力,继续为其提供情报和资金支持,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张本政的巅峰也在逐渐走向终结。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本政开始接管东三省的商业事务,表面上修建一些国防馆和西本愿寺,表示对日本的忠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本政依旧继续为日军运输物资,甚至加入了储蓄奖励委员会,为日本筹集战争资金。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张本政见局势越来越不利,急于为日本提供更多支持,甚至捐赠了40架战斗机。然而,随着日本的投降,张本政赖以依存的靠山彻底倒塌。 日本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张本政失去了他所有的财富和权势。而在中国,解放战争随即爆发。张本政仍然试图通过将抗日时期的汉奸和伪军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势力,但最终也未能逃过清算的命运。1949年,随着新中国成立,政府开始清算各地的汉奸,张本政自然也被列入其中。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势力,但最终因为不被民众所支持,张本政在1951年被捕,并于同年6月被枪决,结束了自己臭名昭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