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独特特点。两千多年前,秦朝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并创建了一个完整的官僚体系。经过秦汉两朝的不断创新与完善,这套体系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治国能力。在这种体系下,官员们变成了中央政府的工具人,协助皇帝治理国家、管理人民。
从古至今,尽管官职名称不断变化,但其核心职能始终未变,人权、兵权、财权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朝廷设立了尚书省,并在其下设置了六个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个部门都有一个尚书负责。每个部门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到底有多大?谁才是真正的实权派? 尚字有掌管之意。尚书这一职务起源于秦朝,最初是专门服务皇帝的六尚之一。这六尚指的是尚衣、尚浴、尚席、尚冠、尚食、尚书,分别负责管理皇帝的衣服、沐浴、床铺、帽子和饮食。尚书顾名思义,就是负责管理皇帝书籍和文献的人,相当于皇帝的书童。这些职位的地位非常低,且工作环境相当艰难。为何艰难?因为他们的上司是皇帝,而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因此,能够胜任六尚职位的人,都是非常聪明且具备实力的官员。特别是尚书这一职务,要求非常高,必须是有学识、有文化且有智慧的人,才能协助皇帝处理治国理政的重大事务。 由于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尚书一直受到皇帝的宠信。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成果,他逐渐疏于政务,转而将国家大事交给尚书处理。明明有丞相等更高职位的官员,为什么皇帝却将权力交给了尚书?原因有二:首先,皇帝和身边的人更亲近,彼此之间信任度高;其次,其他官员与皇帝的见面机会较少,无法随时提供帮助。就像在现代,秘书对领导的重要性一样,尚书就类似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自然受到了皇帝的重用。正是因为皇帝的背书,尚书成为了一个权力大、实际影响力强的官职。 到了汉成帝时期,为了更好地协助皇权,尚书的数量被增加到五人,每人负责不同的国家事务,职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唯一不变的是,这些尚书只对皇帝负责。光武帝刘秀继位后,尚书的职权和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了实际掌管所有政令的最高官员,甚至超越了丞相的权力。从那时起,历朝历代的尚书,都是朝廷的重要人物,享有正二品或正三品的待遇,尽管各朝各代设置的具体人数有所不同,有时是五人,有时是六人,甚至更多。 那么,历朝历代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究竟掌管哪些具体事务,谁又是这些部中最有权势的呢?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家更熟悉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指的通常是隋朝以后,掌握大权的官员。我们可以重点来看一下这些官职。 吏部尚书,位列所有尚书之首。这是因为,吏部尚书掌管着人事任免权,决定着各级官员的仕途和升迁,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谁能脱贫致富、飞黄腾达,往往取决于他的决定。从现代官员体系来看,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拥有官员推荐、使用、升迁、调动等一系列权力。由于权力巨大、责任重大,曾一度被称为天官。 兵部尚书的职权则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负责军队的粮草调度、军械制造、军队布防以及部分军官的任命等。然而,为了避免兵部尚书的兵权过大,很多朝代都会将实际的军权交给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兵部尚书不直接调动军队,地位自然相对较低。 户部尚书的职务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民政部长、国资委主任以及中央银行行长的合体。作为中央财政管理的最高负责人,户部尚书掌管着户籍、税收、国有企业和货币发行等一系列大事,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中国历史中的财政制度,离不开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和金融垄断这三大基础制度,而这些制度的实施者,正是历代的户部尚书。 那么,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这三者相比,谁的权力更大、更让人羡慕呢? 由于他们各自负责的事务不同,权力的范围和职责也各自有着明确的界限,因此难以简单地评判谁的实权更大。但从民心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自古以来,中国百姓普遍认为,官员地位越高,权力就越大。因此,在民众的心目中,吏部尚书是最为尊贵和权力最大的官员。 这一点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商鞅在《开塞》中曾提到:文化也,一为亲亲而爱私,二为上贤而悦仁,三为贵贵而尊官。商鞅的变法强调了官员的贡献越大,官职就越高,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对于升官发财的追求。官本位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文化,延续了几千年。 在这种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掌管官员任免的吏部尚书无疑拥有最大的权力,理所当然地排在六部之首,被尊称为天官。 总的来说,从秦朝开始,中国的官僚体系展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历代政权更替并未对其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尚书这一职位,也只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在职权和等级上有所调整,但始终是中国官场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