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东北后,东三省的百姓生活陷入了极度困苦的境地。虽然国民党选择了放弃东北,但共产党和东北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东北的百姓开始奋力与日军作斗争,除了许多抗日联队,还有很多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
在这些抗日武装力量中,有一个家庭尤为特别。这家人为了抗日,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甚至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亲人。抗战胜利后,这户人家只剩下几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和几位烈士的遗孀。那么,这家人到底是谁?他们做了什么贡献?最终,他们的命运又如何? 1931年,敦化的戴家大院里,戴家的家仆们站得满满的。戴家家主戴凤龄站在台阶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你们都是我戴家的好儿郎,这些年来你们和戴家风雨同舟,情谊深厚,别人很难比拟。但今天,我必须让你们做出选择。”他说着,举起手中的报纸,“你们看看,看看上面写了什么!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东北,我们的大帅竟然选择逃跑。” “泱泱中华,幅员辽阔,富饶的土地和勤劳的百姓,今天竟然沦落到如此境地?竟然被日本人轻而易举地占领!”戴凤龄环视四周,声音铿锵有力,“但是,虽然当兵的都跑了,咱们这些百姓不能跑。我们的根在这里,家在这里,祖祖辈辈生息在这片土地上!” “如果我们选择逃离,如何敢见我们的祖宗?但如果留下,就得忍受日本人的统治和压迫。”他停顿了一下,“不要以为日本扶持的那个皇帝就算数,那不过是一个已经废除的清朝皇帝,我们不认,也特别不认日本人扶植的傀儡皇帝。” “当兵的都抛弃了我们,但我们不能抛弃自己。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东北就还有希望!”他说完,旁边的管家儿子第一个响应:“当家的,您说怎么办,我们都听您的!” 大家纷纷表示支持,“对,您收留了我们,给了我们庇护,我们信任您!”戴凤龄听着这些话,眼眶微微红了。他深吸一口气,说道:“日本人残暴,敢反抗就杀头。这样的路是死路一条。但即便前方是绝境,我也要拼死一搏。日本人践踏我们的土地,奴役我们的百姓,我们不能忍!” 他拱手说道:“我这一生历经风浪,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但今天,我问心无愧。如果你们愿意跟我一同抗日,去找老大报名。如果不愿意,我也不会强迫你们,我给你们安家费,你们可以离开。” “戴家的儿郎,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他说得铿锵有力,“不想参加的,去找管家领钱,离开后千万别提和戴家有关系,免得自找麻烦。” 话音落下,戴凤龄走到角落里,掏出旱烟袋轻轻抽着。片刻后,管家悄声走来,“老爷,真的不让六少爷和孙少爷们离开吗?”戴凤龄抬头看了管家一眼,“不让,他们是我的儿子,和大家一样肩负责任。如果我把其他人拉下水,却把我的儿子送走,那我算什么样的父亲?” 管家沉默,知道戴凤龄已经下定决心。“村里动员的情况如何?有人离开吗?”“没有,听说老爷要组织抗日军,大家都争着参加,没人逃跑。” “那就好,民族还有救。”戴凤龄吸了一口烟,站起身,“德林这两天就会回来,你留心点。”管家点头,“放心,我会留意的。” 戴凤龄望着眼前这座辉煌的戴家大院,这是他一手创立,白手起家的家业,眼看就要离开了。管家的声音唤回了他的思绪,“老爷。”戴凤龄摆摆手,“没事,你去安排吧。”管家默默离开,阳光洒在戴凤龄的脸上,给他带来一层温暖的光辉。 最初,戴凤龄只是一个普通的地主,后来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并与王德林建立了深厚的关系。王德林是他的好友,也是一个山大王。在日军占领东北后,王德林对东北军的不作为感到羞耻,便举兵成立了东北救国军,决心为抗日出一份力。 然而,由于日军的封锁,救国军缺乏补给,王德林不得不向戴凤龄求助。他希望凭借戴凤龄的财富和实力,帮助救国军壮大。尽管形势非常危险,王德林知道,眼见百姓受苦,他不能袖手旁观。 戴凤龄听完王德林的请求后,陷入了沉思。王德林以为他会因为担心连累家族而拒绝,准备告辞。没想到,戴凤龄却问:“你们的救国军,除了缺武器,还缺什么?缺人吗?” “老哥哥,您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德林激动地问,“我们确实缺人、缺枪、缺粮、缺药。但我不能让您参与其中。您有钱有家业,日军不会轻易动您。”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起做这件事,那就是送死。到时不仅你,连整个家族也都逃不掉。日军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忍。” 王德林的劝阻无效,戴凤龄坚定地说:“不只是我,戴家所有人都会参加。” 戴凤龄已经六十岁了,但依旧精神矍铄,丝毫没有英雄迟暮的感觉。他走到院子外面,仰望明月,高喊:“国若不国,家又怎是家?” 从那天开始,戴凤龄卖掉了所有家产,换取了数百支枪械和几十门炮。这些武器交给了王德林保管,等到人数凑齐,他们就会合兵一处。戴凤龄的加入,使得救国军的实力大增。 戴凤龄并非普通的乡村老人,凭借他商场的历练,他足智多谋,把这些计谋成功运用到抗日战场,使得敌军头疼不已。戴凤龄带着家族的儿郎们奋勇抗敌,而家中的妇女则负责管理家业。因为叛徒出卖,救国军被迫转移,戴家女眷整理好行装,随军离开敦化。日军赶到空宅时,愤怒地将戴家大院夷为平地。 曾经辉煌的戴家大院,如今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对日军的无尽仇恨。每次战斗中,戴凤龄总是冲锋在前,令日军头疼不已。然而,经过多年的抗战,戴凤龄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许多亲人和儿子。 1935年,戴凤龄刚结束一场战斗,就得知四儿子牺牲的噩耗。他默默地点了点头,早在长子因伤退役时,他就已准备好面对儿子可能牺牲的事实。那一刻,他的背似乎微微弯曲,随即又挺直了身躯。四儿子的死让他更加勇猛,他在战场上拼命战斗,最终得到了“拼命三郎”的称号。 尽管如此,岁月无情,1938年,组织为了安全考虑,让戴凤龄留在后方负责筹粮。但由于叛徒出卖,他派出的多批人马都被敌人捕杀。 为了尽快筹集粮草,戴凤龄决定亲自带着三儿子前往敦化老家,却不幸落入敌军的伏击。日军对他进行严刑拷打,戴凤龄始终坚贞不屈,怒喊:“打倒日本人,把日军赶出中国!”激怒了敌人后,他被残忍杀害。 戴凤龄被捕后,三儿子试图营救,但最终也牺牲了。戴凤龄的牺牲没有击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