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国的名将白起,我们并不陌生。白起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的重要将领,他为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起自少年起便投身军旅,担任秦军主帅超过三十年,指挥军队征战四方。他一生征战无数,带领秦军攻占了关东各大诸侯国近百座城池。
在伊阙龙门一战中,白起带领秦军大破韩、魏联军,斩杀二十四万敌军,这场胜利使他声名远扬。紧接着,白起渡过黄河,继续进攻魏国,夺取了六十多座城市,将魏国东部大片土地纳入秦国版图,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向东扩展的战略基础。此后,白起又北上攻赵,歼敌数万,夺取了光狼城。接着,他南下攻打楚国,率军深入楚国腹地,重创楚军,攻占了鄢、郢两个都城,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继续扩展秦国的疆土,迫使楚国迁都保命。白起在攻占黔中、巫二郡之后,彻底削弱了楚国的力量,迫使楚国派太子入秦为人质,与秦国结盟。此时,白起因鄢郢之战的辉煌战功被封为武安君。 不久后,赵魏两国联合攻打韩国的华阳重镇,韩国因无力抵抗而向秦国求援,秦国遂派兵援助,发生了著名的华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白起带领秦军击溃了赵魏联军,斩杀了十五万敌军。赵国随后派将军贾偃增援,却再次被白起击败,赵军两万余人被迫溺死在黄河中。十余年后,白起又攻打韩国,分别在陉城和野王展开大战,斩敌近十万,攻占了十多座城池。 由于白起切断了南阳至太行山的通道,隔绝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国因惧怕秦军的强大兵力,主动将无法控制的上党十七城割让给秦国。尽管如此,前两任上党郡守都拒绝归顺秦国,第二任郡守冯亭甚至率领部队投降赵国,私自将上党献给赵国。赵王喜出望外,立刻派兵接管上党。这一事件导致了秦赵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上党争夺战,也为后来的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 随着上党争夺战的爆发,秦国以此为契机对赵国展开攻势,战争逐渐扩大升级,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秦昭襄王为了彻底打击赵国,决定让白起接替王龁,亲自指挥秦军。白起的作战策略以彻底歼灭敌军为目标,他的追击战术极其凶猛,像在伊阙和华阳的战役中一样,白起将敌军一举歼灭,并追击到敌军的最后一兵一卒。长平之战的最终结果,白起将赵国投入战场的四十多万军队几乎全数坑杀,使得赵国的军事力量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此战不仅彻底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虽然白起一生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但最后却因秦昭襄王的命令被赐死。这一悲剧结局让人不禁思考:秦昭襄王是否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秦军将士们对于秦王下令赐死白起的决定,是否感到愤慨呢? 从史料记载来看,白起自尽后,秦昭襄王的确深感后悔。由于白起在秦国军中的地位极高,军中许多将士都视他为无敌的战神,深深崇拜他。白起的去世让秦国的军心受到了很大的动摇,尤其是那些曾经随白起征战的将士们,对此充满了愤怒和不满。虽然表面上军中上下无法公开表示反对,但内心深处,许多人都对秦昭襄王的这一决定感到愤慨。 然而,秦军将士们对秦相范雎的愤怒更为强烈。尽管白起是被秦王赐死,但实际上,这一切与范雎的阴谋密切相关。范雎在背后不断向秦昭襄王谗言,煽动了对白起的不满。在秦昭襄王怒气冲天之时,范雎更是添油加醋,最终促使秦昭襄王下令将白起从咸阳迁往西北偏远地区,最终在杜邮亭处赐剑自尽。白起的死,不仅让秦军将士深感悲痛,也令全秦人民为之遗憾。白起死后,秦昭襄王在朝堂上经常表现出深深的悔意。他在一次上朝时说道:寡人听说楚国的铁剑非常锋利,士兵勇猛,楚君的谋略也深远。现在武安君已经死了,而赵国、魏国也在联合对秦构成威胁,我感到十分忧虑。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昭襄王深知白起的重要性。没有白起,秦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外部的威胁变得更加难以应对。 在秦昭襄王的心中,白起无疑是秦国的战神。范雎也深知这一点,他在与秦相范雎的争论中说:南方的楚国拥有数百万精兵,而武安君仅率领数万秦军便能击溃楚军,攻破鄢、郢两都,焚毁楚国宗庙。这种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使得白起成为所有敌国的噩梦。然而,范雎出于个人权利的考量,不仅煽动秦王误判白起,还加深了秦国的内忧外患。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本计划继续进攻赵国,直接围攻邯郸,消灭赵国。但此时,秦相范雎提出了与赵国和谈的建议,表示秦军已疲惫不堪,建议暂停战争。白起对此非常不满,心生怨气,与范雎的矛盾日益加深。范雎趁机对秦昭襄王进言,进一步抹黑白起,最终促成了白起的贬职与死刑。 白起的死,是秦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许多人认为,如果不是范雎的阴谋,白起或许还能继续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无论是秦王昭襄王,还是秦军将士,都深感悔恨和不满,而范雎的行为则遭到了更为严厉的责难。 尽管范雎为秦国做出过一些贡献,但他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他的每一个决定,背后往往都带着自私的考量。最终,范雎因病辞去职务,回到封地,不久后便去世。遗憾的是,武安君白起却因范雎的谗言,惨死在了秦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