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是一种两侧有齿的斧,一般用玉制成,刃口不锋利,很显然不具备实用的武器功能,只是作为礼仪用器。如下图所示:
这种使用玉戚的礼仪,就是古代的乐舞。
地球上最早最权威的史书《礼记》记载:
「朱干 玉戚,冕而舞大武。」——《礼记·明堂位》
大武,就是周代宗庙祭祀中著名的乐舞,表现了武王克商的过程与功绩,是一种手执武器的武舞,与手执羽毛的文舞有区别。
《礼记.祭统》中还详细描述了在宗庙祭祀活动中,天子也要手执玉戚亲自参加这种乐舞。
“及入舞, 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
由于周代以前早就有了玉戚,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定,最早的玉戚一定也是用于更早的乐舞中,一定也是乐舞中天子专用的礼器。
《山海经》中的刑天同样也是“操干戚以舞”,可见也曾经是一位邦国的首领。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经.海外西经》
公众号:undefined
undefined
最早的乐舞,在最少一万年以前虞朝末年的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了,那么,乐舞中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玉戚的呢?
不妨来追溯一下玉戚的源流。
玉戚很显然是由玉斧(钺)演变而来,在玉钺的两侧加上锯齿状凸起的扉牙,就形成了玉戚。
《说文解字》就说:“戚,戉也。”《诗·大雅》传云:“戚,斧也。”可见戚的造型原本就是源自于斧钺。早期的乐舞中,舞者可能手持的是斧钺而不是戚。
斧钺起源并盛行于 长江下游地区。据《 新石器时代中原玉礼文明的外来因素分析》:
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史前玉 (石) 钺发现最早、出土数量最多的地区, 石钺是玉钺的最初形态, 在马家浜文化的遗存中就已经出现了石钺。进入崧泽文化时期, 石钺的应用相当广泛, 大部分高等级的墓葬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到了崧泽文化晚期, 玉钺开始问世, 并在墓葬礼器群中占据主要地位。 ————作者:袁广阔 崔宗亮 来源:《中原文物》2019年第2期
公众号:undefined
undefined
2024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三星村遗址出土了一个保存完好的最大石钺,距今约6300年。如下图所示:
江苏的三星村还发现了这样的石钺组合,很显然在玉戚出现前,当时长江下游的邦国首领就是在祭祖的乐舞中,挥舞着这样的石钺。如下图所示:
这两个石钺的造型,和甲骨文里面的“戚”字非常相似,区别只在于甲骨文里的“戚”字是木柄上装着带扉牙的玉戚,而三星村是没有扉牙的石斧,如下图所示,甲骨文“戚”字里的扉牙造型很明显:
到了崧泽文化(距今约5900—5300年)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玉钺。
下图是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98号大墓中,编号为M98:25的带柄玉钺,属于58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早期。
下图是 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大约5800—5300年)的玉钺:
目前考古所见的最早玉戚,是在洪江市高庙上层文化遗址M27出土,属于大溪文化时期,年代与崧泽文化有重叠,大约距今5500—5300年。
从这个最早的玉戚造型来看,很显然是受到了同时期长江下游玉钺的影响,除了扉牙之外,几乎与凌家滩的玉钺一模一样。下图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大量石钺。
像玉戚这样 在玉器外侧加上扉牙的做法,凌家滩和不少长江下游的玉器上也有,如下图所示:
下图红圈中就是凌家滩带齿轮状扉牙的玉器。
玉戚在最晚5300年前出现后,开始广泛传播,并在山东演变成了最早的牙璋。
山东沂南罗圈峪村出土的最早玉牙璋,距今5000‐4600 年前,看造型其实也是玉戚,只是比普通的玉戚显得更瘦长而已,如下对比图所示,左侧为湖南洪江的玉戚,右侧为山东沂南的“玉牙璋”,两侧均各有两颗扉牙,中间有一个圆孔:
山东的瘦长形玉戚后来逐渐演变成我们熟悉的牙璋造型。下图是山东临沂大范庄出土的牙璋形玉戚,距今4700‐4300 年,左右各有四棱扉牙。
与此同时,山东本地仍然有玉戚,下图这个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玉戚,左右各有四颗扉牙:
山西也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玉戚,如下图所示,两侧扉牙数量有点数不清。
到了夏代末年的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3500年)时期,玉戚已经传入中原地区,下列图是河南二里头遗址的玉戚,两侧的扉牙数量多是四颗和六颗。
商代的玉戚也多是四个或六个扉牙。如下图所示:
商代还有嵌绿松石的青铜戚,左右各有五颗扉牙。
商代晚期的金文里面还有三颗扉牙的戚,如下图所示:
这样的三齿玉戚在商代和西周都有出土,与金文里的“戚”字造型高度相似,如下图所示:
从玉戚的发展演变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操干戚以舞”这样的乐舞传统是从长江下游起源的,在大约四五千年前扩展到长江中游和黄河下游,最后在三千多年前的夏代末期传到中原,并成为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制。
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铁证如山。
本文为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