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抗日港九大队于1942年2月正式成立。队伍成员包括来自香港和九江的工人、农民以及热血的年轻知识分子,队伍的整体结构包含六个中队。具体包括长枪队、短枪队、海上武装队、城区地下武装队和情报系统等。所有这些部队都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指挥下展开行动。 今天,老丁将给大家讲述一些关于港九大队的主要领导人,以及他们抗战后的经历。首先介绍的是大队长蔡国梁。
蔡国梁生于1912年,家乡在福建厦门。年轻时,他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1927年他来到香港,四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加入抗日游击队,并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包括叶挺指挥的第四战区东路游击队的警卫排长,以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的政治教员。港九大队成立后,他成为了大队长。抗战进入尾声时,他被任命为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的支队长,之后又担任了第四支队的支队长兼政治委员,甚至在战后还负责指挥西北支队。在战事结束后,他随部队北撤到山东,并在两广纵队第二师担任参谋长。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南下担任东江军分区司令员,同时还兼任东江地委委员、财经委员会主任和广东省海岛管理局副局长等职务。蔡国梁于1952年因病去世,享年仅40岁。 港九大队的政委是陈达明,来自珠海广州,生于1919年。他在广州大学(香港)经济系学习,之后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香港学生赈济会党团的书记,还成为了中共香港市委的委员。在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他被任命为港九大队的政委,并成为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的政委。抗战胜利后,他顺利跟随部队北撤至山东,担任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团副政委,并在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政治部担任组织部副部长。随后他参与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55年,他晋升为上校,后来又成为大校。改革开放后,陈达明在新华社香港分社担任副社长,直到2017年7月13日去世,享年98岁。 副大队长名叫鲁风,这是他的化名,真实名字是刘侠尧或刘理培。他出生于1922年,家乡在东莞塘厦四村。1938年10月,刘侠尧参加了中共领导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一次战斗中,他带领队伍成功击毙和击伤了几十名日军,随后在广州外围展开游击战。港九大队成立后,他担任副大队长,后来还曾担任大队长。在抗战胜利后,刘侠尧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担任参谋、科长等职务,并参与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55年,他晋升为上校军衔,直至1984年9月22日去世,享年62岁。 港九大队的政训处主任是黄高阳,来自广东台山,生于1918年。1937年,高阳高中毕业后前往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了党组织。此后,他回到广州,先后担任东莞县武装部干事、中共东莞县青溪区委书记、东宝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的党总支书记、中队指导员、副主任等职务,最后成为港九大队的政训处主任,并兼任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政治部主任。遗憾的是,黄高阳在1946年2月11日因病去世,年仅28岁。 港九大队成立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成功解救了多位英军官兵,包括香港警司汤姆逊。这些被救的英军官兵中,赖特上校提议成立了专门的营救战俘的英军服务团,这一行动也拉近了英军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关系,尤其在营救盟军和互通军事情报方面,他们的合作对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