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典籍中,明朝的思想家李贽(李卓吾)写过一副极为著名的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副对联揭示了诸葛亮一生的谨慎与吕蒙(吕端)稳重的性格。诸葛亮的谨慎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是因为他所接手的蜀汉政权正面临极大的危险和挑战。此时的蜀汉不仅在外部遭遇强敌的压力,内部也充满了各种隐患。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的去世、以及许多重要将领的相继去世,致使蜀汉的可用战力大大减少。赵云和魏延是为数不多的能参与战斗的将领,而“国舅”吴懿则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李严作为顾命大臣也未必完全可靠。任何一点疏忽,可能就会引发政权动荡,甚至导致蜀汉的崩溃。诸葛亮的谨慎正是出于对这种内外危机的深刻理解,他时时刻刻都在防范突如其来的变故。 《三国演义》曾经虚构地描写了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让马超守住西平关,并布下奇兵以抵御敌军。事实上,这段情节并不符合史实。因为马超早在章武二年便去世了,而他临终时曾上过遗表,并未参与到后来的战事中。黄忠的去世时间也更早,甚至连刘备登基大典都未能亲自出席。虽然《三国演义》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英雄化的故事,但实际的蜀汉政权已恢复了与东吴的联盟,而当时的局势错综复杂,局面远没有小说中那么简单。
在刘备去世之后,孙刘联盟得以恢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刘备在临终前与孙权达成的协议,实际上是出于两方各自的利益考虑。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在刘备去世后的那段时间,蜀汉并未趁机收复荆州,进攻中原,恢复汉室的荣光?然而,细读史实便知,魏国的曹丕和东吴的孙权并未趁机展开所谓的“五路伐蜀”,因为此时的孙刘联盟已经恢复,蜀汉的角色更多的是置身事外,观察两大强国的博弈。 刘备去世后,孙权不仅向曹丕求援,同时也主动向刘备的继承人求和。刘备与孙权之间的联盟,绝非单纯的友情,而是两国基于各自利益的选择。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诸葛亮的谨慎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中提到的陆逊并非在东吴未受威胁时才出征,实际上,早在章武元年秋,刘备就已多次向东吴施压,这让孙权感到相当困扰。陆逊虽是东吴名将,但并非无懈可击。许多史料中,陈寿用“孙权字仲谋”来形容孙权,这种表述中透露出一种轻蔑之意,显示出他对孙权并没有特别的尊重。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刘备的尊重明显高于孙权,而诸葛亮的地位和功绩也无法忽视。如果蜀汉最终恢复了汉室,那么陈寿无疑会在史书中详细记载诸葛亮和刘备的伟大功绩。然而,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时,内外交困的局面非常严峻。刘备一病重,西川的局势就开始动荡。例如,章武二年冬季,汉嘉太守黄元得知刘备病重后,便起兵反叛,试图借武力争夺政权。面对这种险情,诸葛亮果断地派遣将领陈曶前去平定,最终取得了胜利。 通过对史书的深入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对诸葛亮的忠诚并不像对刘备那样坚定。像彭羕、廖立、魏延、李严等人,虽然曾为蜀汉效力,但他们的忠诚显然不如赵云。诸葛亮到达永安时,赵云已经先行抵达并带领军队确保刘备反东吴计划的顺利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孙权感到恐慌,最终选择恢复与刘备的联盟关系,希望争取生机。 刘备去世后,孙权仍对曹丕保持警惕,特别是在曹丕准备三路进攻蜀汉时,东吴的后方却不安定。与此同时,刘备给陆逊的信也透露出他对东吴局势的深刻判断。这封信不仅是对曹军逼近的警告,也是提醒东吴要警惕曹丕的进攻,同时暗示自己并未放弃对东吴的打击。刘备的这一举动,使得孙权和陆逊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战略布局。在曹丕三路进军的压力下,孙权选择恢复与刘备的联盟关系,暂时缓解与蜀汉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诸葛亮并未选择主动出兵东吴,而是依旧保持谨慎态度。或许他知道,虽然东吴的局势似乎对蜀汉有利,但时机尚不成熟。如果刘备没有生病,他或许会选择在东吴后方空虚时发起第二次伐吴。但即便如此,诸葛亮的选择依然是谨慎的,他更倾向于在局势完全明朗之前,不轻易冒险。这种谨慎的战略风格反映了诸葛亮的一贯作风:只有确保万无一失,方才出兵。 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和解”实际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博弈。它不仅为双方争取了更多的准备时间,也为蜀汉在乱世中的生存争取了机会。尽管外敌环伺,诸葛亮在接掌蜀汉政权后,并未急于出兵,而是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这种深思熟虑的态度,使得蜀汉在复杂的局势中能够保住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