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为了顺利解放上海,我军决定策反蒋军上海防线的关键人物——汤恩伯,以瓦解敌人的防御力量。当时,汤恩伯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是蒋家政权的核心人物,掌管着近30万的军队。他深信自己可以凭借上海、杭州、南京一带的防线与敌人进行长期对抗,并等待反攻的机会。然而,汤恩伯的地位极其显赫,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接近他,更不用说策反他了。为了完成这一艰难的任务,潘汉年负责指派了两位特殊的隐蔽战线工作者。 这两位人物分别是上海的大富商蔡叔厚和蒋军少将陆久之。蔡叔厚不仅是汤恩伯的亲密朋友,而且在二十多年前便已加入了我方的隐蔽战线,而陆久之则是蒋氏养女蒋瑶光的丈夫,也是汤恩伯的朋友。两人与汤恩伯关系深厚,他们肩负着策反汤恩伯起义的重大任务。
蔡叔厚生于浙江诸暨,1898年出生在天津,九岁时随母亲回到了故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18岁时,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随后学习了机电工程。1921年,中国派出一批官费留学生赴日本,其中就有蔡叔厚,他选择了东京工业大学攻读机电专业,并顺利获得了研究生学位。在日本留学期间,蔡叔厚认识了同为留学生的汤恩伯。当时,汤恩伯家境贫困,生活艰难,蔡叔厚常常帮助他,两人结为异姓兄弟,汤恩伯始终把蔡叔厚视为恩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蔡叔厚怀揣着振兴实业、救国的理想回到中国,创办了“绍敦电机公司”。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他很快在上海崭露头角,成为上海滩的富商之一。汤恩伯在1926年回国时,曾在蔡叔厚的公司暂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关系愈加深厚。 到了1930年代初,蒋氏政权发动了白色恐怖,许多革命者被迫藏匿。蔡叔厚不仅为这些革命者提供庇护,还在自己的工厂制造了我方的第一台收发电报机。由于蔡叔厚对革命的无私支持,他成为了蒋军的重点监视目标。然而,蔡叔厚并没有因此放弃革命,反而在上海等地广泛收集蒋军的绝密情报,为苏区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苏联方面对他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建议为他颁发列宁勋章。 然而,1935年,革命队伍内出现了叛徒,导致中国组的负责人罗伦斯被捕。蔡叔厚决定留下来营救,而不是立即逃往苏联。在此过程中,特务盯上了他,准备抓捕他。为了自保,蔡叔厚前去向汤恩伯求助。当时,汤恩伯已经从贫困潦倒的留学生成长为京沪杭警备司令,掌握着重要的权力。蔡叔厚心中忐忑,不知汤恩伯是否会伸出援手。然而,汤恩伯没有犹豫,他为蔡叔厚“疏通关系”,最终帮助他成功避开了特务的追捕。 抗战爆发后,蔡叔厚再次与革命组织失去联系,而潘汉年则希望利用他的日语能力和对日本的了解,渗透到汪伪政府和日军高层。蔡叔厚为革命所作出的贡献,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但这段历史已不在本文的重点之内。 接下来,文章转向了与汤恩伯关系同样深厚的另一位人物——蒋军少将陆久之。陆久之的身世较为复杂。蒋氏曾对陈洁如展开热烈追求,并最终通过半强迫、半利诱的方式娶了她。陈洁如在婚姻生活中多次受到压力,最终与蒋氏的关系逐渐疏远,直到蒋瑶光被蒋氏收养。而蒋瑶光的婚姻也经历了波折,第一次嫁给了一位日本特务,后来发现其真实身份后,蒋瑶光经历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直到后来她通过好友的推荐嫁给了陆久之。 陆久之于190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早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他与汤恩伯结识,当时汤恩伯由于学费问题一度陷入困境,正是陆久之的父亲帮助了汤恩伯完成学业,也为他后来的军官生涯铺平了道路。1926年,陆久之加入革命,在汤恩伯的帮助下顺利晋升为蒋军少将。汤恩伯曾私下提醒陆久之要注意思想上的“左倾”,并鼓励他有朝一日能够协助自己成为副总统。 1949年,我军为了策反汤恩伯,将这一任务交给了蔡叔厚和陆久之。由于两人都与汤恩伯关系深厚,且深知他的性格和为人,这次策反任务的成败显得尤为关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隐蔽战线的革命者们常常处于危险之中,牺牲了自己的生活、感情甚至生命,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 蔡叔厚和陆久之一同前往汤恩伯的司令部。他们都是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也是汤恩伯的恩人。在司令部中,陆久之直截了当地问汤恩伯:“克勤兄,今天我来问你一句话:你到底起不起义?”汤恩伯听后,心中感到复杂无比。曾经的朋友如今成为了革命阵营的代表,面对这种局面,他的内心难以平静。两位恩人的话语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困惑。 气氛变得异常沉重,汤恩伯沉默了许久,最终叹息道:“你们先住下吧,我还要再考虑考虑。”然而,蒋军已经察觉到汤恩伯可能会起义,并派出了特务对其进行监视。最终,汤恩伯经过深思熟虑后,警告两位恩人离开。策反任务宣告失败。 建国后,蔡叔厚将自己所有的财富捐献给了国家,1971年5月6日,他在北京去世。陆久之则与妻子蒋瑶光长期分居,1983年曾赴港岛探望,之后定居上海,2008年辞世。而蒋瑶光在第二段婚姻中找到了平静,直到晚年,她才逐渐走出了过去的阴影。 提到蒋瑶光的养母——陈洁如,她晚年独自居住在港岛,听说她去世时,遗体已开始腐烂,才被人发现,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