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战力有多恐怖?十三万娃娃兵击败五十万燕军!廉颇老当益壮
迪丽瓦拉
2024-11-28 10:54:12
0

原标题:哀兵战力有多恐怖?十三万娃娃兵击败五十万燕军!廉颇老当益壮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兵精,甲于山东诸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四十万大军。全国精壮为之一空,家家举丧,户户孝服。

秦国大军趁机进攻赵国国都邯郸,企图一举攻灭赵国。赵国上下死守都城,其后在信陵君率领的魏军和楚军的援助之下,挨过了漫长而惨烈的邯郸守卫战,打退秦军。

赵国上下本以为可以有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没想到,麻烦又来了!

燕国,战国之中唯一作为周天子的宗室皇亲传承的国家,燕国一直以自己的高贵身份而看低其余六国诸侯。历代君王念念不忘的还是开疆辟土,重塑先祖的荣光。

但是由于地处北疆苦寒之地,又与齐、赵两强接壤。燕国历史上除了乐毅伐齐的昙花一现外,此后国力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都是小姐的身份丫鬟的命。

燕赵之战的起因

战国时期,燕赵两国国境相连,作为历史“友邦”,两国一开始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318年,燕赵两国国君会盟于阿城,确定了联盟关系。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伐齐,赵国首先响应,派军支援燕军的行动。

但是长平之战后,燕王眼看赵国中衰,便有了乘火打劫的心思。

燕王喜派大臣栗腹带五百金前往赵国慰问,明为慰问实为探听赵国的虚实。

栗腹在赵国,看到赵国大败之后的惨状。他回到燕国后,对燕王喜提出进攻赵国的建议,理由是赵国青壮男子都战死在长平,国内只有老弱男子。(赵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燕王喜的野心

听到栗腹的建议,燕王喜心动了。他召集重要大臣商议进攻赵国的决策。

大臣乐间(乐毅之子)认为:“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当头一下泼了燕王喜的冷水。

燕王喜有点生气,解释说到:“赵国青壮都死于长平,如今国内空虚。我以五倍于赵的兵力向赵进攻,一定会取得胜利”。(吾以五而伐一)

乐间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燕王喜发怒了。栗腹等人见风使舵,都说道:“大王英明神武啊!以五倍的兵力攻打赵国,肯定能马到功成。”

大夫将渠熟悉兵法,他说:“燕赵两国盟约已久,大王慰问赵国,只带去五百两金。本来就很是失礼!如今听信使者的回报,反而要进攻赵国,只怕没有成功的道理。”

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将渠一句话把燕王喜气疯了!他一心想效法自己的祖父武成王,为燕国开疆辟土。谁知道文武重臣将渠和乐间都反对自己的意见。

燕王喜一气之下,把将渠打入死牢,准备在胜利之后处斩。

随后征发全国的青壮,编成五十万大军,配以战车两千辆。分成三路:

东路军以栗腹为大将,带领大军二十万进攻邯郸的门户鄗城。

西路军以卿秦为将,军力十万进攻代郡,随后深入赵国腹地。

燕王喜自率二十万中军居中策应。等两路军队攻克鄗、代之后,一起合围邯郸,灭亡赵国。

赵国方面的应对

世上无不透风之墙,燕国准备进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赵国君臣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自从长平之战胡乱指挥,临阵换将而导致大败之后。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底气和自信。

他紧急召见老将廉颇问计,久经沙场的廉颇深知此战关键,在于坚定赵孝成王的作战勇气,所谓上下同欲者胜。

他摈弃之前两人之间的裂痕,主动为孝成王分析敌情,认为赵国必胜的几点原因:

一、十几年来燕军并未经过重大战争,毫无战斗经验。而赵国由于地处四战之国,民风彪悍,士卒久经战阵。对付燕军如狼入羊群。

二、燕王喜不听忠言,罢黜贤臣。弃用将渠。而栗腹、卿秦都属低能之辈,不会用兵。对付他们易如反掌。

三、经过几年的恢复,赵国青壮略有恢复。如果放松征兵年限,可得精兵十余万。足以保卫赵国。

四、长平战败后,人民忍受着战败的屈辱。现在燕国被盟,乘火打劫。本属不义之举,已经引起赵国民众的愤怒。所谓哀兵必胜!

四条道理说明白了,赵孝成王腰杆直了,觉得可以放手一搏。

赵孝成王当即决定以廉颇为将,征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为军。几日内就得兵十三万余人,赵军严阵以待。

廉颇的反击之路

面对燕国大军来袭,廉颇虽然对孝成王拍胸脯,打包票。但是实际上他也不敢等闲视之。毕竟来的是五十万大军,不是五十万只猪!

廉颇在世人的心目之中一直以“善守”闻名。常规而论,都会以为赵军主力死守邯郸门户鄗城。

廉颇决定反其道行之,少数部队坚守,主力机动。这样就能跳出束缚,伺机歼敌。展现了他攻守兼备的名将素质!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孙子兵法·虚实篇》

久经战阵的廉颇采取了三个步骤:

一、派乐乘坚守代郡,抵御卿秦的十万大军。

二、 派得力部下死守都城邯郸的重要门户鄗城,拖延栗腹大军的进军时间。

三、自己带领赵军主力机动,寻机歼敌。

对于强大的敌军,单纯的防守,御敌军于国门之外不可取。只有歼敌主力,打掉他的进攻力量。才能一劳永逸,解决后患!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孙子兵法·军形篇

栗腹的二十万大军到达鄗城,本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攻破。哪里料到鄗城民众对燕军的乘火打劫之举痛恨异常,全城老弱妇孺都组织起来,协助赵军守城。燕军连续数日攻城都无功而返,士卒疲敝不堪。稍纵即逝的战机出现了。

这时,廉颇动了!他带领主力赵军迅速驰援鄗城。

在要接近鄗城附近的时候,廉颇先派小部分军力向攻城燕军进攻,让带队的将领只准败,不许胜!

主力赵军则埋伏于道路两侧高地,廉颇自己率领精锐的预备队作为后援!

栗腹攻城不下,骤然听闻赵国援军将至。仓促下栗腹兵分两路,部分燕军继续攻城,自己带领燕军主力消灭赵国援军,他相信如果消灭了援军,鄗城肯定也会不战而下!

两军相遇,赵军稍一接触就纷纷败退。

栗腹以为赵军已经不堪一击,带领主力继续追击前进。

就这样,燕军被引入伏击圈,赵军伏兵左右夹攻。燕军猝不及防,主力陷入苦战之中。

关键时刻,老将廉颇出动了!带领最精锐的预备队给了燕军以最后一击。

燕军主力崩溃了,溃不成军。栗腹狼狈万分,带领残余部队北逃到宋子城。慌乱之中,他竟然来不及通知围攻鄗城的燕军部队后撤。

放虎归山终为患,打蛇不死随棍上!廉颇率领主力赵军穷追不舍,在宋子城把燕军残部消灭,俘获栗腹。

这时攻城的燕军部队,已陷入左右为难的地步。

降?无故伐其国,赵人痛恨燕军,怕投降后赵人杀俘!

撤!后退的道路已经被赵军封死,走投无路!

关键时刻,廉颇派俘获的燕军士卒送去劝降信。在保证燕军的安全条件下。燕军将领带领攻城燕军全部投降。

东路燕军二十万全军覆没!

代郡:

代郡军队在乐乘的带领下死守,与卿秦打阵地战。东路赵军大胜的消息传来,代郡部队欢呼雀跃,士气暴涨满血复活。

燕军主将卿秦则惶恐不已,他知道廉颇肯定会带领赵军主力迅速赶来。到时候自己会面临前后夹击的危险局面。

他决定连夜撤退回燕国。

而乐乘是何人?名将乐毅的族人!怎会让他安然撤退!乐乘开始进攻,几万赵军主动出击,兵无斗志的燕军崩溃了。卿秦被乐乘阵斩于军中。

消息传到燕王喜的中军。燕王喜见大势已去,带领中军撤回燕国。

此时,赵国应该算是大胜了。消除了一次亡国的危机。

但是廉颇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彻底击溃燕国上下的反抗之心。消除赵国后方的威胁,以后可以专一对付秦国的进攻。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

名将与普通大将的区别,在于名将有大局观,着眼于国与国的关系。能够尽可能的消除日后的隐患。

赵军主力在廉颇的率领下,攻入燕国。沿途势如破竹,前进五百多里。把燕国首都蓟城包围,并且修筑长围,切断了内外的联系。

燕国求和

燕王喜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结局,几十万主力大军灰飞烟灭。原本以为赵国已经退为青铜,却不想摇身一变又成为了黄金斗士。

为了不被亡国,燕王喜派出使者求和。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廉颇着眼于全局,目前赵国的大敌还是西面的强秦。主力部队不能长期滞留在燕境,而且此次已经大量的消灭了燕国的有生力量。就同意了燕国的求和,要求燕国割让五座城池作为赔偿。并且要求燕王喜任命与赵国亲善的将渠为相国,代表燕国谈判。

燕王喜被迫同意了廉颇的要求,把将渠从大牢放出来任命为相国,代表燕国。

双方议和成功后,赵军凯旋回国,燕赵之战结束。

总结:

1、上下同欲者胜

鄗代之战,是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之间最大的一次战役,赵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完胜燕国。

燕王喜原本想乘赵国长平大战失败所带来的困难局面,以优势兵力,一举灭赵,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偷鸡不成蚀把米。

赵国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国内男丁缺乏,民生疲敝。但是战争激发了赵国民众的精神意志和爱国热情。

在燕国被盟入侵后,激起赵国民众空前的仇恨。他们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为国家生死存亡而战,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哀兵力量。

自古哀兵必胜,所以尽管赵军主力都是十五、六岁左右的少年,但是他们的精神力量被激发出来,很大程度上会弥补人数之间的差距。

加上有卓越的统帅指挥,娃娃兵们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一举击破燕军,并且把战火推向敌人国内。

2、识众寡之用者胜

燕王喜既然决定一举吞并赵国,但是由于不懂军事。没有把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一线,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击破赵军主力。而是一分为三。这就客观上分散了燕军的兵力配置,为赵军的各个击破提供了机会。

廉颇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化兵力弱势为局部上的优势,取得作战的胜利。

力量的强弱只提供了胜利的客观条件,强者的一方,再加上主观指导的正确,就可以稳操胜券;如果主观指导错误,则会丧失优势,将胜利的条件易于弱者之手。

3、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战略上的卓识远见是一个统帅的基本素质,燕军屈服请和后,廉颇立即决定停止进攻燕都。

是因为他深深懂得燕国不是赵国的主要敌人,赵国的主要敌人在于秦、齐两个强国。而且即使攻下城,由于自己兵力有限,也难以征服全燕,反而会陷入燕国而不可自拔。

况赵军主力若长期拖在燕境,一旦秦、齐再次入侵,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于是,他接受议和,胜利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4、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燕赵之战,廉颇全权指挥赵国的军队,调度自如。而主君赵孝成王全力支持,没有发生向长平之战中临阵换将的错误。也是赵国胜利的关键原因之一。

所谓名将,就是善于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廉颇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优秀的将领,战国四大名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商人降服荷... 公元1628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台南大员。大批日本武装商人暴走,突袭荷兰长官彼得的官邸,将他...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一直对清朝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常常会去书摊逛逛。有一天,...
原创 公...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常常通过婚姻进行外交联姻。许多皇室宗女被送往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
原创 如... 庞德,原本是马腾帐下的一名部将。马腾兵败后被曹操所杀,他的部队便归马超指挥。庞德因其出众的武力,被誉...
原创 李... 太祖开疆拓土,太宗安邦定国,这种模式在历朝历代都几乎是常态。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被尊称为战神,而作...
新手福音!三国谋定天下轻松畅玩...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三国策略游戏又肝又氪,新手进去根本玩不明白,很容易就被劝退。但《三国:谋定天...
原创 他...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大清朝廷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其中的科尔沁部与清廷的关系尤为深厚。科尔沁部与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仅帮助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也做出了不...
专家讲文物—“仓颉篇”汉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扫一扫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大碗:海贸遗珍,彩瓷华章 一、年代溯源 此碗产自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
原创 清...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很多案件发生后都难以侦破,许多罪犯也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因此...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瞬间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而有些则成为永恒的痛,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到燕云十六州...
原创 累... 在古代,各国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征战四方,不少大将也因此死于沙场。但有些英...
原创 马... 马超在西凉被誉为神威天将军,不仅武力极为出众,而且深得羌人的尊敬。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凭借过人的武艺...
播客|气候变化之下,如何让历史... 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
原创 中... 最近,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局势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敏感时刻,一些日吹和日奸却像雨后春笋般冒了...
原创 许... 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
原创 清... 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
原创 黄... 黄忠,这位年老的将军,在晚年迎来了自己辉煌的时刻。尤其是在定军山战役中,他亲手斩杀了曹操麾下的猛将夏...
原创 长... 大家好,我是小步。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略决战,甚至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这场战争的...